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睢县水城骄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物

访我市睢县籍化学家李永舫院士

时间:2014-07-15 09:00:22  来源:  作者:

   李永舫院士(资料图片)

李永舫院士(资料图片)

  马年春节前的北京地坛公园,一排排、一串串在微风中摇曳的大红灯笼透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人群中,一位衣着朴素的长者迈着稳健、轻快的步伐向记者走来。言谈中,他的谦和与平易近人,令人很难与“中科院院士”、“化学家”、“博士生导师”等一连串闪耀着光环的头衔联系在一起。

  2013年12月,“李永舫”的名字被公布于国家新增的53位中科院院士之列,其突出贡献为高分子化学研究。

  这位从豫东商丘睢县黄土地走向化学王国的科学家,一路走来,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院士之路……

  饥壮志,寒壮气,饥寒交迫锻造非凡志气

  童年时代的李永舫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 6岁入学,天真烂漫的童年在“藏老木”、“掏小小虫”这类历史悠久的游戏中度过。1960年,12岁的李永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睢县重点初中——睢县二中。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身材矮小的李永舫背着行李包袱,紧追着年龄大点的同学,步行18公里到县城的学校报到。

  在学校,李永舫最奢侈的想法是能饱饱地吃一顿玉米面馍,但每天吃到的却是红薯干子馍,而且经常能吃到一扯老长的发霉的霉菌丝。即使是这种红薯干子馍,每餐也只能吃个半饱的量,如果一餐吃饱了,下一餐就会没有着落。

  食不果腹无异于釜底抽薪。与李永舫一同升入初中的4个班的孩子,到毕业时仅余1个班,大部分学生因为生活困难放弃了学业。但李永舫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下,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市重点高中——商丘一高。

  当时的商丘一高,集中了商丘地区最优秀的教师。在这里的学习,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他很强的数理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从那时起,他立志要成为一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

  然而,1966年春夏之交,正当他全力备战高考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高校停止了招生。李永舫只好放弃学业,回乡务农。

  当农民,学技术,技术农民也能出类拔萃

  既然务了农,李永舫就按照农民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不怕脏、不怕累,一心扑到农活上,全心全意投入农业生产。由于表现突出又有文化基础,不久他就被抽到乡里搞的农业技术推广试点站,推广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

  1970年6月,商丘地区组织一个参观团到上海参观学习“920”(赤霉素,一种植物生长刺激素)土法生产的经验。勤于学习又精通农业技术的李永舫被选入参观团。在上海参观学习期间,他逢人就请教,遇事就打听。厂里的技术员见他学习劲头这么大,半开玩笑地说:“小李啊,想把我们厂一口吞下去吗?”直到临走那天,别人都在忙着收拾行李,他却还呆在车间里恋恋不舍地学习。此情此景,同行的睢县农业局负责同志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从上海参观回来后,睢县农业局筹办920厂(微生物农药厂),把李永舫抽调来做了微生物实验化验员。在厂里,他边工作边努力学习微生物知识,读完了《微生物基础知识》、《农业微生物》等当时的大学微生物教材,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很快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抓机遇,下苦功,废寝忘食攀登学业顶峰

  “文革”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允许“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这使李永舫重新燃起了上大学的希望。

  在准备高考的两个月时间里,他白天照常工作,周末还要回家干农活,主要挤出晚上和早起上班前的时间复习。他坚持每天3时起床,把中学数理化知识全部复习了一遍。

  1977年高招成绩公布,李永舫以数学99分、理化94分,四门总分350多分的优异成绩摘得当年的河南省理科状元,被录取到上海化工学院微生物专业深造。

  1978年3月25日,《河南日报》以《向人民永交红卷》为题,对李永舫考出优异成绩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进入大学之后,李永舫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决心把“文革”中耽误的青春时光夺回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从没有到近在咫尺的市区玩过一次。除了学校安排的课程学习之外,他还自学和阅读了很多数学、物理和英语等方面的书籍。由于努力,他大学一年级就把大学前两年的基础课内容提前学习了。1979年,大学二年级时,他提前考取了本校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1980年1月15日,《河南日报》以《他又为人民交红卷》为题再次对李永舫进行了专题报道。

  1982年,时年34岁的李永舫获硕士学位,被分配到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化工系做教师。在去郑州报到前,他仍然紧盯继续深造的机会,报考了复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的博士。

  1982年11月,李永舫到郑州轻工业学院报到。4个月后,他就以优异成绩考取复旦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李永舫的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电极过程动力学,师从著名电化学专家吴浩青院士,进行锂电池中电化学嵌入反应的研究,属当时国际尖端领域。1986年年初,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复旦大学化学系的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并被批准留校任教。

  1986年8月,出于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他放弃了留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机会,来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跟随著名高分子物理专家钱人元院士进行导电高分子(聚合物)电化学研究。

  1988年8月,李永舫博士后出站,留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工作,继续进行导电高分子的电化学研究。此时,距他40岁的生日还有两个月。

   做学问,永不休,光环荣耀付诸淡然一笑

  1988年10月,李永舫在40岁生日那天接到了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赴日访问研究的邀请。在日本的两年半时间里,他在国际著名有机导体研究专家、时任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井口洋夫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指导下,进行有机导体和生物导体的研究。1990年4月,他成为日本丰田公司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特别协力研究员。

  1991年4月,李永舫回国继续进行导电高分子的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钱人元教授领导下的其他研究成果一起,获得了1993年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5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他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校的国际著名导电聚合物研究专家黑格教授(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实验室进行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访问研究。

  从美国回来以后,50岁的李永舫又把研究方向调整为共轭高分子光电子材料和器件,进行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工作。截至目前,李永舫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创造了新的纪录,同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他发表的论文已被SGI他人引用1.15万余次(研究成果重要的量化指标,目前该项研究论文的引用数字为世界首位)。

   2013年12月,李永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春节前记者采访他时,提及对“院士”称号的看法,李永舫淡然一笑:“很平常,这些称号都是工作以外的事情。”

  2014年春节,记者往李永舫的家里打电话拜年,却被告知他还在实验室里做试验。他的亲属说,这么多年,他很少有在家休息的时间,周末从不休息,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

  “地球的能源正越来越少,消耗能源产生的污染也越来越多。我们的研究成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取代消耗地球能源的地位,这是祖国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的责任!”从李永舫的这句话里,也许可以找到他忘我工作的原因。

  原标题:院士之路——访我市睢县籍化学家李永舫院士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