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睢县水城骄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评论见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浅谈睢县历史上的鞋文化

时间:2013-05-17 11:12:36  来源:睢县文化广电旅游局  作者:徐永峰

睢县历史悠久,是人类古老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民们在此孕育出了古老文明,而且还创造出了不少人间奇迹。鞋子,既是他们的发明创造之一。

 以往,在我们谈到鞋文化时,总会有一些人认为:鞋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虽然经常穿在脚上,但不足挂齿,难登大雅之堂。岂不知鞋子已伴随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一路走来,它与人类前进的步伐紧密相随,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鞋子的出现和使用由来已久。

目前,我们要想追溯睢县的制鞋历史起源于何时,那么就必须首先穿越睢县的历史隧道,探索睢县人类起源。因为鞋是由人类发明的,世上只有首先出现了人类,才会发明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化。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睢县的历史。

一、睢县出现人类及其文明起源

睢县,古时候曾称乌巢乡、乌雀城、襄牛地、襄邑、襄平、拱州、睢州。地处中原腹地,其历史悠久之何时,目前尚无定论。因为,睢县处于黄河下游,凡黄河决口,睢县必首当其冲。因此,在睢县这片古老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早已随之而发生变化。再加之伴随着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人为和自然的因素,曾导致不同时期的统治者根据自身的行管需要,将这片区域划得时大时小,归属不定。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睢县曾遭受过无数次的黄泛之灾,导致这里人口稀少、土地荒废。为此,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也曾都重视农业,鼓励农耕,多次下令从外地移民,到这块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劳作生息、扎根延续,所以说,在这片土地上不知换了多少新主人。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睢县开展的多次文物普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流传在睢县境内的最早的族谱为清乾隆时期,最早的地方史志为清康熙十六年编修的《睢州志》。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这是因为在此之前的历史文献和人类,又遭受灭顶之灾,直到清朝入关,定鼎燕京之后,经过一断时间的修养生息,励精图治之后中,开始又转入国泰民安。到了清康熙时期,面对中原大量荒废的土地,康熙皇帝便下令从全国人口密集的省份按任务向中原迁入人口。其中,从黄土高原山西迁来的人口最多。导致后人传说:“要问祖宗来何处,来自山西大槐树,槐树顶上有老鸹窝,槐树下面有八半‘郭’”的说法。历史发展到清康亁盛世时期,已在睢州安居乐业的上述移民们,便开始着手续写了自己的族谱和地方史志。

由于历史上的睢州曾遭受过无数次的黄泛之灾,兵临频仍。当时的人们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证,那还会顾得上一些传世的典籍资料。所以,才导致后来这些被强迫迁移过来的新睢州人,也只能依据当时能找到的只言片语,再加杂着一些民间传说来概述古睢州的历史。这样不仅会挂一漏万,而且也难免将后人引入误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并在各地都建立有文物保护机构。先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睢县在开展文物普查的过程中,曾有重大收获。就在目前睢县这片行管区域内,不时喷发出了一些古老的文化信息。发现了多处能够印证睢县历史的古代遗址。最典型的是位于今周堂镇乔寨村前的早期龙山文化遗址,及先商文化遗址。在蓼堤镇的周龙岗村后,不但发现了早期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还发现其内夹有仰韶文化特征的彩陶,带有裴里岗文化特征的磨制石器等。呈现出了由多种文化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类型。即岳石文化类型。这足以说明了睢县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属于上古时期多种文化的交汇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难怪历代统治都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出在上古时期,当盘古初开,人猿揖别时,先民们就站在这片布满鸟踪兽迹的莽原上,便开始破石成器、薪火承继,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为了尽快摆脱浑沌生活,他们从自身的影子中得到启发,便在恒山之上筑一高台(圭),并指派专“人”站在那里,用眼睛“目”不转睛的观察着太阳照在自身后而产生影子的变化。后来,这些先民们根据这个“观日授时”的规律,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计时器“圭表”。并将这个“观日授时”的过程,描绘出了一个图案,及人类最早的象形字“睢”。把他们所定居之山下的一条大河支流命名为“睢水”。在长期与自然和野兽开展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为了避免在“观日授时”过程中所遭受的烈日暴晒与寒气逼人,先民们便用木杆代替原来站立的活人,将木杆插在恒山之上、天地之间,让人躲在能够遮风避雨的棚子内,目不转睛的观察着太阳光照射到木杆后,而出现影子的变化。后来,先民们又将这个场面描绘成了一个象形图案,即“恒”字,把他们所居的山,称为“恒山”。及今日涧岗“恒山”。

2005年底,全国综合型学者、文化人类学者、历史学家、全息生命学者王大有先生曾先后到睢县匡城乡进行考古调查,对睢县的历史进行了揭示评价。他认为:“遂人睢邑,女娲承匡,方牙勾股,授时制历”均起源于睢县这片古老的土地。

二、睢县的制鞋历史及其鞋文化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古老的文明,灿烂文化诉说着人间奇迹。在远古时代,先民们为了适应自然环境,改善自身生存条件,他们在劳动中受到启发,逐渐发明创造并掌握了一些技能。鞋子即是他们在上述过程中发明创造出来的。

在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中,对鞋的基本解释是:“穿在脚上,便于走路的东西”,其详细解释为:鞋(名)、形声、字从革、从圭、圭亦声。“圭”本指“土圭”“圭表”,“古代中央政府的标准计时器”。转指“中原”“平陆”,“革”指皮“革”。“革”与“圭”联合起来表示“中原人脚上的皮革制品”。本义(中国人脚上穿着的皮革制品)同本义。从上述对鞋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鞋的起源也在中原。并且也跟当时的“观日授时”所用的“圭”台有所关联。在上古时期,中原即称中华、中国。后来,伴随着中原文化向外不断扩展,逐渐成了今日之中国的代名词。综上所述,鞋既然产生在中原,又与“观日授时”的“圭”台密不可分,这足以说明,中国历史上发明创造出的最早的一双鞋,其产地应在今日之睢县境内。

先民们为何要发明鞋子?这应与当时的自然环境、人类的智慧密不可分。在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4千多年前)、今睢县这片区域还居于丘陵地带。土地高低不平(这种说法不但在当地地名有所体现、而且在一些考古发掘过程中也得到了印证。在今地表面以下七米处、即能呈现出宋代以前的文化层。部分地段的土质呈黑碣色、坚硬无比,并夹杂有大量的沙浆石块)。再加气候严寒酷暑,人类就本能地想办法去保护自己的双脚。他们先是用树叶、兽皮括住自己的双脚,这就是人类最早的鞋。这个发明创造通过实践得到大家的认可后,便普及开来。人们便开始选用不同的材料、做成了不同的鞋。起初,有草鞋、麻鞋、葛鞋等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后来的人们在对鞋的材质和式样也有了新的要求。相传在皇帝统治中原后、他的臣子于则就“用革造扉、用皮做履”。到了商朝,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也“用革做履”(据《杞县志》记载:伊尹出生地在今杞县城西12公里空桑村。原名空桑城、亦名伊尹村)。后来,随着制鞋材料的增多、生产出的鞋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其名字也多样化。有屦、履、舄等。

当鞋履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在使用方面也出现了按等级划分,规定出了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鞋。成为了人类身份、职务的象征。例如在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由于襄邑纺织业发达、其地又盛产织绵。所以生产出了很多不同材质、不同样式的衣服和鞋,专供当时皇宫使用。当时,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按当时规定: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屦、出门则穿屐。

魏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的鞋前端都会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的样式优美。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开始流行穿屐。所谓屐,指的是一种有木齿的鞋。它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时期,靴在北方广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

唐时(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样略异。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基本上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种已比唐朝增多,男性多穿小头皮鞋,且出现了女靴。其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有各式花鸟图等。

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盛行高丽式的靴。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以尖鞋为主,其材料夏秋用缎、冬则用建绒、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官员着靴或云头履(朝靴)。(2011年,在睢县盛元天湖城建筑工地下发掘出了明代南京工部尚书李孟旸墓,他所穿的就是云头履)。儒生多穿黑色双梁鞋,庶民百姓则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逢靴。

到了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皇帝上朝穿方头朝靴,官吏公服为黑缎靴、武官穿快靴(称“爬山虎”),高级官员多穿牙缝靴、鞋头逐渐由方变尖。鞋的名称有云头、镶嵌、双梁、单梁等。贵族旗女穿花盆鞋。另外,还有室内穿的拖鞋、雨天用的钉鞋、冰上用的冰鞋等。

清代的女鞋颇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5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的人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老年妇女则多穿木制平底鞋。

近代,由于中国人多穿布鞋,皮鞋初为上层人物着西装、军服时穿用。后来穿者增多,皮鞋是伴随着体育运动而流行开来的。

在80年代前,由于中国贫困人口较多、大多数人所穿的鞋还都是由家庭制作。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睢县普遍存在。俗话说:“没有鞋,穷半截。”可见鞋子在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中是非常重要的。

鞋子不但是日常生活用品、它还可以是艺术品、礼品、收藏品。因为它与中国的礼仪、风俗等都有密切关系。

目前,在睢县境内、无论是小孩出生、老人寿诞、女子婚嫁或料理丧葬等。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刻都要穿不同的鞋子。比如小孩子一出生,长辈便给他准备好了一双带有动物造型的童鞋。最常见的是虎头鞋(也称毛头鞋),依此来寄托家长及整个家族对孩子的愿望。希望孩子生龙活虎、健康成长、长大以后虎虎生威、能够封侯拜相。让这双鞋子伴随着孩子度过人生最初的一段美好时光。

另外,在睢县境内,新娘出嫁必须穿红鞋。因为,红色是吉祥色。并且还在红鞋上绣上传统的吉祥图案。比如说“龙凤”之类的图案。这是寓意龙凤呈祥,吉祥如意。这对新人渴望从此要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称心如意。

此外,这里的老年人每逢过寿都要穿寿鞋,并在鞋上绣上“寿”字或“万”字图案、寓意穿上这种鞋就能延年益寿、万寿无疆。另外,在办丧事的时候,死者的晚辈都会穿上“孝衣”、护上“孝鞋”,以重朴素的衣着感情、告别亡灵,寄托对长辈的哀思。可以说,在睢县境内,鞋的文化无处不再。

在睢县,至今我们还能找到一种叫“三寸金莲”的小鞋。这种鞋形似翘首的鸟头、鞋底为木质、弯曲如弓、故也称“弓鞋”。弓鞋原指弯底鞋、后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脚鞋子。

有民俗学家认为,中国缠足始于南唐。到了元明时代又有规定,只准有钱人家的女子缠足。这一时期的弓鞋多为4——5寸高的鞋底。到了清代“三寸金莲”鞋深得满族妇女的青睐。尽管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缠足、但还是屡禁不止,许多旗女仍仿效不疲,造成全国缠足之风极盛。“三寸金莲”鞋样式繁多,有眼鞋、换脚鞋、尖口鞋、踏堂鞋、网子鞋、莲鞋、棉鞋、套鞋、丧鞋、坤鞋、合脸鞋等等。木底露在鞋帮外边的叫“外高底”,木底在鞋里面的叫“里高底”。做工考究的“三寸金莲”,还在鞋头、鞋底、鞋里和鞋帮上绣满了各种吉祥的图案,有钱家的女子还在鞋跟上加缀有明珠等饰物。由于“三寸金莲”鞋做工考究、样式繁多,文化内涵丰富,所以才导致今天有不少人对此争相收藏,并将它作为专题研究。我们从收藏到的“三寸金莲”鞋上可以联想到当时那种束缚人性的社会畸形现象。反映出在封建社会里、对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歧视和迫害。所以,这种鞋才会引起不少学者和收藏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有些地方,甚至已将此收进了博物馆,摆上了陈列台。除此以外,我们在睢县境内,还见到过铜鞋、银鞋、瓷鞋等,它们多是用来做陪葬用的冥器,或者文房用的水 、儿童玩具等。

通过深入对睢县鞋文化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当地人穿鞋的种类比以往花样更多。有皮鞋、运动鞋、户外鞋、高跟鞋、旅游鞋、凉鞋、布鞋、卷皮鞋、拖鞋、棉拖鞋等等。除此以外,我们在睢县境内,还收集到不少与鞋相关的词组。歇后语、故事等。例如:相关词组有:鞋子、鞋帮、鞋底、鞋跟、鞋后跟、鞋口、鞋扣、鞋里、鞋脸、鞋面、鞋楦、鞋拔、鞋样、鞋油等等。歇后语有:“刘备卖草鞋——又干老本行了”。“周瑜穿草鞋——穷都督呀!”“澡堂子里的鞋——不用提啦!”除此之外,还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以及与鞋相关的词汇:“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等等。总之,鞋子已给睢县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形成了一种文化载体。

睢县拥有丰富多彩的鞋文化,它是这里历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发明创造的结晶,也是前人为我们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今后,我们还要对此不断地深入挖掘、研究。充分凸现睢县的历史文化资源,希望政府能围绕睢县鞋文化筹建一座历史博物馆,把历代睢县人发明创造出来的鞋样式堂而皇之的摆上展台。让世人了解睢县人制鞋、穿鞋的悠久历史。并以此来激发睢县人干事创业的精神,使其发扬优良传统,将睢县的制鞋业做为振兴睢县经济的主导产业,并且充分利用当地鞋文化资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新产品,让睢县鞋销遍全国,走出国门,为现代中国制鞋业的发展助上一臂之力。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