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
●勇言
“都说家里困难,抢戴‘贫困帽子’”,都想争取‘贫困指标’”。“有些贫困户,政府‘支持了一千还想要一万’,总是嫌少、不满足”。“贫困户获得支持的,他们有怨言;没评上贫困户的,他们有怨气”。笔者通过与一些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朋友进行交流,发现扶贫工作最令人头疼的,不是缺资金缺技术,也不是缺项目缺人才,而是遇上那些扶不起的“阿斗”。
近年来,我县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部分贫困户通过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已摘掉贫困帽,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好房子。然而总有那么一小部分贫困户有着“等、靠、要”的思想,不积极进取,总想着政府和社会的救济和赞助;有的贫困户领到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后,不用来搞发展,而是用来吃喝玩乐;甚至还有的贫困户宁愿坐在麻将桌前没日没夜的打麻将,也不愿抽出时间去搞发展。更有甚者,当党员干部一次又一次的走访入户了解困难、制定帮扶措施、宣讲政策时,他们还理直气壮的表示政府没帮扶,党员干部不关心。究其以上种种原因,笔者认为,导致部分贫困户贫困的真正原因不是老弱病残,不是天灾人祸,不是没有劳动能力,而是因为不思进取、主观努力不够等内因所致。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多处这样强调。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需要在扶起志气上着力,多一些"授志"式扶贫。要加大"精神扶贫"力度,把广大群众的志气"扶"起来,多从思想上加以引导,多向思想根源要动力,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变"灌溉"扶贫为"动力输入"扶贫。发动广大群众自觉投入到打赢扶贫攻坚战中,及时打开思想深处的"闸门",甩开怕和难的包袱,积极想发展思路、找脱贫路子,甩开膀子一起干,迈开步子一起走。做到既富群众“口袋”,又富群众“脑袋”,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