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后,随着大量社会政治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女权运动,种族和性别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了越来越火的领域。自80年代以来,不少研究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著作面世,但对中国男性气质的研究却接近一片空白,像“灯下黑”一样被学界一直忽略。似乎说到性别研究,就已经等于是女性研究了,仅有的对男性的研究还可能只是以同性恋为研究对象。直到2000年,也只有一部研究中国男性气质的英文学术专著。
主笔 | 张星云
雷金庆教授自2005年起在香港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至2013年退休。 他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后于悉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奥克兰大学、默多克大学等。 正是在香港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期间,他写成《中国男性特质论》。
在书中,他认为有别于西方男性主流的“硬汉”形象,中国独有的男性气质,其实是由“文”“武”两个元素决定,甚至在很多时候“文”是优于“武”的。 他审视了中国历史上各类对男性的刻板印象,从“文弱书生”到“武夫”,从《三国演义》《西厢记》到成龙、周润发的电影,不光时间跨度大,更涵盖文化思潮、经典文学、民间话本和电影作品。 除了本土化的社会构建分析之外,他还借鉴了西方的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理论。
《英雄本色》剧照
雷金庆以“文武”作为研究中国男性的切入口,以此开创了一种对中国男性的独特解读。书以英文出版后,成为全球范围中国男性研究的开创性专著。作为中国性别研究的必读参考书,在西方一版再版,而如今的中国男性研究学者,也都会一再引用这本书。本刊此次在《中国男性特质论》出版十几年后,专访了雷金庆教授,再和他聊了聊中国男性气质的传统、现状和未来。
香港大学文学院前院长、《中国男性特质论》作者雷金庆 (视觉中国供图)
对中国男性的性别研究为何少?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你写这本书之前,为什么对中国男性的性别研究或者社会学研究如此缺乏?
雷金庆:国际学界一直有一种态度,以前世界各国的历史(history)所记录的几乎都是“他的故事(his-story)”,是以男性为叙事和记录的主角,在人文社科领域,默认状态下研究的也是男性参与的政治、男性所写的文学,以及男性的哲学思想等等,整个社会是将女性排除在外的。因此男性觉得没有必要反思自己,所有科学的研究都是围绕男性展开的,那么除了继续“正常”研究之外,没有必要专门研究男性。
因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西方的性别研究也等同于女性研究。而在80年代,学界进行了一场反思,发现此前的性别研究只去关注女性面临的问题和不公正,很少有人发问:那男人在这种情况下扮演了什么角色?在女人受到严格审视的同时,男人逃避着显微镜的观察。于是乎,男性研究才开始出现。
《天龙八部》剧照
近代中国女性研究兴起于“五四”时期,鲁迅、巴金等知识分子都非常关注女性,认为女性是受压迫的,需要解放的。近年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在人文社科的不同领域,女性学者们自然要先审视自身处境,于是整个20世纪,女性研究越来越多,包括她们的历史地位和现况。但在中国,男性研究少之又少,西方对中国男性的研究也全面缺失,更没有著作对中国男性气质做出系统化的理论构建。早在很多年前,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在《东方主义》中就曾说过,由于对东方的女性化已经达到“被侵入、被沉默、被占有”的程度,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会发问,中国男性气质是什么样的?
三联生活周刊:男性特质的社会学解释应该是什么样的?广义的男子气概,通常由哪些因素构成?男子气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现出来?中国的男子气概有什么特别的决定因素?
雷金庆:男子气概并非文化普适,而是随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并且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迁。在西方主流“硬汉”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坚韧、勇敢、果断的形象成为欧美男人形成男性自我观念的基础,其男子气概还包括冒险精神、暴力倾向、喜欢诉诸行动而非口头表达想法,以及对性关系的漠然态度。
但西方范式的男子气概并不适合中国的情况,如果以西方中心论为视点,将“硬汉”形象设定为“正常”“自然”,那亚洲男人往往会被认为不够男人。但以这种方式做这种跨文化调查是不可取的。于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动力就是试图找出中国男子气概的特点:“文武”。
《琅琊榜》剧照
“文武”可以解释为“文化修养和勇武之气”。《论语》说“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文”“武”特指周朝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礼记》以“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来描述他们的不同,他们的个性特点和统治技巧分别发展成为文治和武治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圣”孔子是“文”的象征,而“武圣”关羽则是“武”的最佳体现,两人的塑像常常被供奉在庙堂之上。但“文武”的二元组合,并不是对立,也可能是相互平衡的。由“才子”“文人”所代表的温和而理性的男性传统部分抵消了由“英雄”“好汉”所代表的英雄传统的男子气概。这种相互制衡和抵消的现象在当代西方男性气质中很难找到。
在治国和修身两方面,“文武”都是中国男性气质的范式,并且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各个社会阶层,并非专属于精英阶层。 此外“文武”无法对女性进行有效的研究,因为尽管中国历史漫长,限制程度不一,但官方的社会生活中明明白白地拒绝女性涉足“文武”领域。
三联生活周刊:在对中国男性特质进行本土化定义的时候,你首次提出了“文”“武”的对立统一,并随着历朝历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否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实际上“文”通常是高于“武”的?
雷金庆:唐朝男子练就刚健勇武的外表,他们喜欢浓密的胡子和鬓角,无论文官还是武将都练习射箭、骑马、剑术和拳术,技艺高超者获得高度赞美。到了明朝,大众偏爱的男性就不再是唐时留胡子的中年男人了,变成了没有胡子的年轻男子,那时矫健的男子依然受欢迎,美男子们身材修长、肩膀宽阔。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而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武术被征服者垄断。作为回应,甚至是某种反抗,汉人,特别是文人阶层,开始以身体锻炼为粗鄙的行为,认为运动竞技只适于“清夷”、汉人中的拳师和杂技演员。理想中的男性被塑造成一个风雅秀致、多愁善感、身材瘦削的青年男子形象,终日在书本、花丛中流连。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不难发现,文人并不比武士缺少阳刚之气,甚至理性智慧的“文”往往主宰着勇武健壮的“武”。 这是因为,除了性别、种族和民族的考量之外,“文武”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阶级意义。
从儒家理法上看,“文”就被认为是高于“武”,《春秋繁露》里写:“故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汉语中“儒”字最早指儒家学者,现在则成为文人学者的普称。科举制度的出现,对人才进行等级制度的划分,意味着此后“武”在中国历史上多与非精英的男性气质联系在了一起,而“文”则往往代表着身份和权利。东晋时士兵与奴隶同类,宋代则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说。
“文”和“武”在与女性的关系中也能看出高下。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最普遍的主题,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文”常常与女性产生亲密关系,而“武”的英雄则以抵挡女性魅力的诱惑来展现他们的自律品质。 以武松为例,潘金莲爱慕武松,认为武松是“男子汉”,但当武松拒绝了潘金莲,反衬了他的道德力量之后,武松在故事中才真正地成为了男子汉。
“美男”审美并非完全受日韩流行文化影响
三联生活周刊:那什么是理想的中国男子气质呢?
雷金庆:在一些历史时期,人们对理想男人的期望是文武兼备,而在另一些时期,人们只希望二者之一。《左传》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在兵法和文艺哲学两方面均有造诣的贵族典范,如儒家所宣扬的治国楷模周公就既是卓越的军事家,也是多才多艺的诗人和学者。文圣孔子同时也是射箭和御车的爱好者,并鼓励他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也修习武艺。
《韩非子·解老篇》说:“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史记》里写:“文武并用,长久之术。”在清代,为了争取汉族精英人士的支持,康熙帝会展现自己的文武全才,并对文、武精英双方都予以尊重。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梦想着文武双全。《沁园春·雪》评价,包括汉唐在内的开国皇帝尽管以武力征服中国,但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后来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是《霍元甲》,还是李小龙、成龙的功夫电影,都曾出现过呼吁“硬汉”形象的男性气质,这似乎与你提出的“文”高于“武”的理论是相反的,其背后是一种何等的社会诉求?
雷金庆:在那一时期,海外华人,以及受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人长期以来觉得被西方视为二等公民,经常处于弱势,他们很难在不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凸显“文”的男性气质,因此以“武”来打败“洋人”的功夫片在那时大受欢迎。通常在中国文化里,“文”是高于“武”的,只有在人们担心出现危机时,“武”才会反过来高于“文”。
《一代宗师》剧照
我认为过去20年里,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在延续。同时,中国在这20年里拥有了更多财富和活力,以至于不需要再用“武”来展示男子气概了。事实上,商业成功和政治道德上的合法性往往与“文”有关。
三联生活周刊:怎么看待选秀电视节目的时代,以及那段时间由日韩影响而来的中性“美男”审美?我看到有一种说法是,正是因为女性在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提升,成为选秀节目的主要消费群体,所以是这些女性决定了选秀节目中性“美男”审美吗?
雷金庆:首先,我觉得近年的“美男”审美并非完全受日韩流行文化影响。当然,日韩流行文化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就像我之前说的,在“文”的影响下,才子佳人中才子的男子气概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几个世纪。
当然,随着女性收入和社会地位提升,并成为电视选秀节目的主要消费者,意味着她们对“美男”的审美的影响力在增加,但是否成为决定因素并不好说,因为从广告营销的角度来分析,用化妆品打造男性外表的流行趋势,也肯定与时尚和化妆品行业的营销策略相关。
《甜蜜暴击》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在现代社会中,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一种对立吗?怎么看“直男癌”这个词?提倡女性主义的男性,应该将自己置身何种位置?提倡单一一种男性气质,是否是对多元文化的一种相反倡议?
雷金庆:就像早些年女性主义运动反对女性刻板印象一样,提倡单一一种男性气质,不仅是反对文化多元主义,也是反对当今世界历史的大趋势。在如今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一个男人可以是女性主义者,这并不意味着他要反对男性,对我来说,“直男癌”是一个侮辱性的性别术语,而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男女相互尊重。
三联生活周刊:西方有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女权运动,那西方有什么去消除男性刻板印象的运动吗?
雷金庆: 我认为让更多女性担任最高领导职位的运动是一项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简单的理想,并且并非无法实现,我认为太多国家的最高领导层仍然只有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