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睢县水城骄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

散文:东关,那古寺

时间:2013-04-22 09:25:57  来源:  作者:王文正

徜徉在位于睢县中央大街中段的民族文化广场,一座古香古色、典雅壮观的寺院便映入眼帘。提起东关的清真古寺,还要从回民的迁入说起。公元十三世纪的元代初期,当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民们随着蒙古军中的“探马赤军”进入中原,亲王手下一些回回人为亲王经营睢州出力,遂入社定居。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先后有不少回族穆斯林因移民、经商、做官、逃荒、避难而迁入县境定居,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吴、 刘、钱三姓回族相继迁入。随着回民人口的增多,在古城城南核桃园建立了清真寺。

建于1380年的清真寺,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虽满面寿纹,却不失宏伟壮观,至今仍是回族人民讲经、祈祷、斋戒与聚会的场所。寺门为一座高大的门楼,门楣上悬挂着 “清真寺”三个黑底金字,门两旁的海兰色门枕石鼓,更给人一种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感觉。跨入二门,左手侧有一口井水甘甜清爽,非常神奇的古井,哪怕久旱连绵,从不枯竭。用井水宰羊,香嫩可口,久放保鲜不腐,被称为“圣井”。清真寺的布局与其他寺庙有别,它坐西朝东,以拜殿为中心,周围有门楼、讲堂、善堂、浴室等。礼拜大殿为大屋顶式,屋脊雕刻玲珑剔透的花卉,飞檐花壁,四角八挑,内外共有八根粗大的立柱,正门上方悬挂一块三米长的黑底金字浮雕横匾,上书 “无像宝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穆民们每天虔诚地进殿礼拜,风雨无阻。每周五中午一点穆民行聚礼(主麻礼),主麻日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以后规定的休假日,一直沿用至今。

古寺大门两侧分别竖着三座“功德碑”,分别为宣统三年,1995年和1999年重修清真寺大殿时所立。讲经堂两座南北对称,各五间,均为三层背脊,蓝砖绿瓦,门窗为红色,雕刻精美。整个建筑古色古香,宝相庄严。游人应随着穆民脱下鞋子进入大殿,带着肃穆庄重的表情,一边参观,一边询问,了解穆斯林文化和风俗。从拜殿出来,转向右手的建筑,就是北面的讲经堂。讲经堂东头的配房便是粟裕将军居住过的小屋。1947年6月27日至7月7日,“睢杞战役”打响后,华东野战军司令粟裕大将在东关清真寺设立指挥部,他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气概指挥千军万马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万马奔腾、气势雄浑的场面,在这里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粟裕将军用过的椅子和睡过的床仍然保持完好,也是历史的见证。

与古朴典雅的清真寺相比,相邻的2012年6月修建的民族文化广场具有现代色彩。它是人们休闲、锻炼身体的舞台,广场的绿地遍植奇花异木,绚丽多姿、铺修的曲径长廊典雅美观,宽阔的栈桥依水而建,走在通往古寺的曲径上,内侧垂柳依依,外沿修竹森森。登上台阶,一棵古老的皂荚树依偎在庄严神秘的清真古寺旁,这棵皂荚树,是国家一级古树,已有600年树龄,粗大的主干笔直劲遒,枝叶葳蕤,翠绿的树荫里悬挂着像条条碧玉的皂角。葱郁碧绿的皂荚树与蓝砖绿瓦、古朴典雅的清真寺相互依存,聆听着游人的感叹和赞扬。

夕阳的斜晖,映红了民族文化广场,映红了游人的脸庞,映红了古老的清真寺和和那棵皂荚树。游完古寺,我仍然沉浸在追思古寺历史的梦境之中,感慨万千,遂吟《咏古寺》七律一首:

沐雨经风六百冬,巍峨不减旧时容。

穆民叩拜圣行礼,殿宇遗留明代踪。

院内井泉流水冽,寺旁古树干枝丰。

将军播下英雄气,此地融融日照彤。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