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文化馆为了申报睢县二夹弦戏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填写申报材料,组织睢县二夹弦戏曲部分著名退离休演职员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老演员有:尤吉屯乡丘井村85岁的连孝廉、92岁的连波碧、74岁的连孝志、82岁的连如碧,陈楼村90岁的陈元明,宁陵县逻岗乡火楼村85岁的李殿友,原睢县二夹弦剧团主演86岁的时军正、睢县城关镇袁山路,74岁的张瑞生(甘肃天水市原二夹弦剧团团长)等同志。睢县文化局副局长王丽、文化馆长张祖营、李霞等同志主持了座谈会,作者有幸作为二夹弦戏曲热心者参加了座谈。座谈会采取分别就近的方法召开,围绕睢县二夹弦戏曲产生、发展、演出情况展开讨论,发表个人意见。本文根据老艺人热烈而镇静、津津有味而风趣幽默的发言,以及他们幸福地回顾自己学艺的艰辛、献艺的酣畅、成功的喜悦、人民的掌声,那种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无穷的回味的激情,令人感动。现就睢县二夹弦戏曲的绝活作出文字记录。
睢县二夹弦包括后台乡闫庄村玩会班、二夹弦剧团、河堤二夹弦剧团、尤吉屯乡丘井玩会班、睢县二夹弦(专业)剧团等二夹弦戏曲团体,曾经唱遍豫东、皖北、鲁东南、苏北等地城乡,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睢县二夹弦戏曲是睢州集民间小调、花鼓、琴书、梆子等地方戏曲艺术的精华综合而成,唱腔亮丽、委婉、抒情、乡土味浓厚;拥有“六门十二行”,八大板式、三十余个曲版,480多部剧目;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发出双音复合声,具有和声效果,再配以笛、笙、二胡、三弦、唢呐等地方民族乐器,具有明显的抒情风格;板式复杂,曲调高昂,余音袅袅,拖腔绵长,旋律优美多样,入耳不俗;在表演艺术上保留了当地老艺人创造的表演绝活和特技。这些清新优美、情趣活泼、语言通俗、拖腔婉转流畅、板式多变的爱情和伦理生活小戏,赢得了人民的认可和深爱。
睢县二夹弦剧团演出曾轰动社会,名噪一时。1961年,睢县二夹弦剧团在河南的沈丘、项城、南阳,安徽的淮北、萧县、临泉等地演出,曾在一个村连续唱戏15天,一天三场戏,场场人爆满。演连本戏《刘安廷访兰州》更吸引群众欣赏二夹弦戏曲艺术的热情。那几年自然灾害和人祸带来经济困难。人们普遍没有粮食吃,大多数人都饿得浮肿。睢县二夹弦剧团外出勒紧裤腰带演戏,以演戏要粮食,换回红薯片、苜薯片、高粱、大豆等粮食,睢县人民政府派运输公司车队拉回几十万斤救命粮,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县委、县政府高度评价了睢县二夹弦剧团,为睢县人民顺利渡过三年自然灾害所作的贡献。睢县人民喜爱二夹弦戏曲最典型的事情,是在睢县尤吉屯乡马吉营村演出《侯文秀私访》,一个晚上演出6个小时,观众不让谢场,唱到第二天早晨顶头明,已经有人下地干活了,演职员再三谢场,才勉强散夜戏。因此,睢县流传着:“不吃不喝不过年,也要省钱去听二夹弦”。人们把听、看睢县二夹弦戏曲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睢县二夹弦戏曲创新许多表演艺术方法,包括“声”“形”两个方面,通过演员的念、唱、做、打四种手段的有机配合表演出来。它来源于生活,又严格区别于生活的自然形态,是对生活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它使得听觉形象音乐化,视觉形象舞蹈化。它的音乐、唱、念部分是“声”,做和打及舞蹈部分表演出来即为“形”,声与形两方面结合起来,共同为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服务,为刻画人物,推动剧情发展服务。睢县二夹弦戏剧在表演艺术上有“声”与“形”两个方面的突破,形成了二夹弦戏曲的“东路”唱腔声调和独特风格。
一、睢县二夹弦戏曲在表演艺术板式上有两点创新
睢县二夹弦戏曲在“声”即听觉形象,就是唱、念。唱有腔调、 曲牌,唱词合辙押韵,既用叙事、写景,更用于抒情,讲究字正腔圆,加上乐器伴奏,听起来和谐悦耳。念白也不同于日常说话,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讲究韵律、节奏,强调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外地二夹弦戏曲唱腔中一般经常运用8个板头,而睢县二夹弦戏曲唱腔经常运用10个板头,比外地二夹弦戏曲板头多出一是赞子,二是“狗撕咬”,又称“别子”,增加了戏曲表演艺术效果。
(1)“赞子” 。“赞子”的旋律性不强,线条较为硬朗耿直,跳动较大,适应于表现愤恨的怨诉,自始至终中间没有过门,紧紧相扣。赞子的结构只有引子和曲身两部分,引子包括打击乐和弦乐前奏(起板过门),曲身即唱腔部分,基本曲调为上、下两个乐句反复组成,它没有曲尾部分,不能独自结束,多在逐渐加快速度后,自然地从下韵开始转入其它板,或二板加慢板合起来唱,或用退口的手法转入其它板。赞子板式唱腔特点是清脆好听,吐字清晰,不加挑音,两句合一次,再加一句拖腔,增加剧情色彩,烘拖气氛不落俗套。赞子板式运用的不普遍,仅旦角和须生才用,而且曲调各不相同。原睢县二夹弦剧团主演老艺人时军正能准确的示范表演出来。
(2)“狗撕咬”,又称“别子”。“狗撕咬”是演员在戏曲唱腔中先唱二板,再唱慢板(即大板)拖腔。即演员在戏曲唱腔中先唱二板的基础上偷字闪板,听起来是二板,“嘣”跳到慢板上,再加拖腔;在唱腔运用大板延续过程中,稍有停顿转到二板演唱,二板与大板交替演唱,一般一替一句地变换着演唱。形式新颖、曲调优美、韵味清新甜润,落音悠扬绕梁不绝。
二板是二夹弦戏曲中经常运用的基本板式,旋律委婉、华丽、流畅,色彩较欢快明朗,适用于身世表白、事物描绘、家园述说。慢板在唱腔板式中速度最慢,运用特别广泛,抒情性最强,旋律优美舒缓,又朴实壮阔,而花旦所唱慢板又极其华丽、流畅。它多用于陈述身世、事态景物描绘、表现多种情感,比如豪放奔腾的激情,忧郁悲怆的泣诉,欢快跳跃的歌唱,而最适宜表现的感情是娴雅安详。睢县二夹弦将慢板唱腔揉合在另一个行当二板唱腔乐句中,并相互转换交替使用,充分发挥大板、二板在唱腔板式中的优势,更充沛地展示剧情,增强艺术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狗撒咬在板式结构上有两大创新:(1)在转板的方法上有很大突破。如二板转大板或大板转二板中间没有衔接,多采用“硬转”的方法,即在两个板式之间,没有过渡性乐句,从原来的板式,直接转到新板式,这种转法虽然方便易行,但不免有些突兀生硬。所以,就有人将“狗撕咬”的板式又称为“别子”。现在这种唱法很少有人运用掌握。
(2)唱腔的内部结构有很大突破。音乐工作者运用作曲的艺术手法,对唱腔进行大胆革新,如节奏的拉长和缩短,音程的扩展与压缩,打破了原来上韵到下韵或头句腔、二句腔、三句腔、四句腔及过门的无限反复,直接进行交替对唱。
二、睢县二夹弦戏曲在表演形式上三方面创新。
睢县二夹弦戏曲表演在做与打及舞蹈部分“形”的视觉形象方面有三项创新,有效地推动了戏曲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视觉形象,即做、打,实际包括全部形体动作,如身段、工架、手势、脚步。眼神、亮相、起霸、格斗等。许多表演技巧都和化装、服装、道具联系在一起的,如翎子功、把子功、扇子功、毯子功等,都提炼成了高度夸张的、节奏感很强的舞蹈动作。从而构成了睢县二夹弦戏曲表演形式上的突破。
1、二夹弦戏曲表演铡“活人”。它不拘泥于暗铡人,而是公开在舞台上表演铡人。睢县二夹弦戏曲在表演《铡刘英》、《铡西宫》等戏剧中铡人的场面时,改旧式暗铡(拉幕遮档)的形式,为舞台上公开铡“活人”的方法。在戏曲表演铡人的戏中揉进了杂技演技的遮眼法,利用道具将活人(实际是二个人)送进铡刀口之中,铮光净亮的大铡刀“咔嚓”一声响,人头落地,脖子上鲜血泉水般喷出丈余远,行刑者、铡刀上都溅满了血水,被铡人的身子一蹬腿不动了;头滚出铡刀丈余,脸带怒色,眼放凶光,眼皮扑闪,牙关紧闭,酷似真人刎斩。每当演到此时,惊得观众目瞪口呆,稍后,缓过神来掌声雷鸣,经久不息。
2、睢县二夹弦表演“吊捞杆”。二夹弦戏曲表演于舞台,又打破舞台,不完全受舞台的限制。睢县二夹弦剧团表演《大上吊》、《单上吊》、《双上吊》、《单骑驴》、《双骑驴》、《滚刀肉》、《万盏灯》等剧目时打破舞台的限制,在舞台外与观众表演交流,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演《大上吊》,在演《上吊》一场戏时,表演者一跺脚,看似身子一蹲一将,冲上离戏台一丈多远的捞杆上(戏台前侧立柱上绑一根横木,演员用绳锁捆绑背部,上边绑个钩,外面穿上衣服遮盖,当演到上吊时,挂在捞杆上,迅速推出舞台),表演吊死鬼动作,台前观众转身、仰头向上观看;观众后台目光转视上吊者空中表演。吊死鬼舌头从口中拉长,吊在胸前;脸上用手一摸,如真吊死鬼模样令人恐惧;两眼圆睁欲血,全身孝服飘动,活灵活现的吊死鬼悬挂于高空。演出惊险,出人意料。吊死鬼表演惟妙惟肖,无不为表演者捏一把汗。赞叹不一,叫好声不绝于耳。
3、睢县二夹弦“变脸”。二夹弦戏曲表演人物时,不拘泥于脸谱,又不脱离脸谱,脸谱为剧情人物服务。例如睢县老艺人陈化玉演《劈山救母》中的沉香,从儿童时期演起,演到成年学艺救出母亲为止,共十三场戏,每场一幅脸谱,共画出十二个脸谱,不同年龄段、不同剧情与事件,显示出不同脸谱,借以表演人物性格、情趣和内心错综复杂的感情变化,以及剧情发展的鲜明层次,给人一种清新、细腻、亲切感人的视觉。再加上以农民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民间艺人和文学家的加工整理,提炼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辞汇,从而形成了泥土清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将脸谱的变幻与地方语言风格融为一体,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实为睢县二夹弦戏曲的“变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