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作——《乡愁》。
61年过去了,两岸的前四十年因为分离而制造了很多故事,后二十年因为靠近,而开启了更多人们的故事。
1949年,蒋介石的部队在大陆败局已定,百万大军跟随蒋介石退入台湾。百万大军,意味着超过百万家属仍然留滞大陆。蒋介石对他的部队宣称将很快反攻大陆,三年复国。但以严刑峻法禁止退伍军人返回大陆家乡,长期以来始终是国民党当局牢不可破的基本政策。最早,蒋介石担心假如不妥善安置退伍军人,恐怕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会影响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因此,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成立了“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退辅会的第一任主委是严家淦,第二任主委就是蒋经国。
尽管如此,退台老兵还是想家的,还是想跟老家联系的。无论是荣民弟兄,或现役军人,都只能偷偷摸摸地从海外亲戚那里辗转得知老家的事情,稍解乡愁。连只纸片字都传递不到朝思暮想的亲人手中,返乡探亲更是难如上青天的奢求。“有家归不得,无处问死生”是当时老兵们的无奈。
谁料,这一别就是近40年。一直到了1987年,蒋经国当局宣布“荣民弟兄”可以返回大陆探亲,这才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
40年,青丝早成白发。这40年中,老兵们成了这场悲剧的主角。我的叔爷16岁不到,就被抓去充军,在淮海战役中部队被击溃,最后辗转来到台湾。回家,成了他几十年不变的畅想。甚至他都下了遗嘱,让他在台湾的子女以后想办法将他葬在老家的祖坟之中。
为了回家,叔爷想尽一切办法。他曾经利用在香港的朋友帮他转信,却害得人家遭到港英警察盘查;曾经在日本公干时,尽可能的联系大陆公派人员,却被台安全部门截获遭到严厉警告。在那个两岸敌对的年代,台湾地区军民稍与大陆方面联系就有可能被冠以“匪谍罪”论处。叔爷这群老兵想跟老家通信,一是台湾当局禁止,二是大陆重新进行过行政区划,记忆中的地址已成历史,连只纸片字都传递不到朝思暮想的亲人手中,返乡探亲是难如上青天的奢求。
在那个两岸绝对隔离的时代,叔爷只能绝望的望着那一道无边的海峡……
1987年4月,“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立,那一年的母亲节,叔爷和老兵们都穿上写着“想家”的衣服,以“母亲节遥祝母亲”的名义,手持“抓我来当兵、送我回家去”、“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的标语,在“国父纪念馆”举行活动。当《母亲你在何方?》的歌声响起时,原先愤恨的情绪早已被想家的心情替代,看着一群六七十岁老先生像孩子般的痛哭,所有人都为他们揪心。
逐渐进入垂暮之年的国民党老兵,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澎湃汹涌的想家心绪,怎奈思乡心切却有家归不得。受当年走街头抗争路线的民进党党员启发,这些一辈子忠于国民党当局的老兵,也模仿民进党群众,不断透过街头示威抗议、议会陈情、媒体喊话等等途径,向当时的台湾当局领导人蒋经国强烈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老家,与亲人团聚,落叶归根。
1987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有关探亲的决议案。时任“内政部长”的吴伯雄正式宣布“行政院”的决议案。民众赴大陆探亲,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个月。大陆方面有关负责人也就探亲一事发表了谈话,“保证来去自由,尽力提供方便”,并希望台湾当局也能让大陆民众去台湾探亲。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
开放返乡探亲,对老兵来说固是一喜。但是,跟随而来的却是忧、是愁,甚至是更大的悲伤。
四十年没有消息,叔爷认为,他的父母早已作古。可是,叔爷返乡探亲前,还是抱着那么一丝期待,希望那些推测都是错误的。叔爷少小离家,千盼万盼,总还是期待着见上他的父母一面;然则,结局只是印证了他的推断是真实的。叔爷的第一趟返乡探亲之旅,竟成了扫墓之旅。
叔爷边拜边哭,一家人也都很难过,一同啜泣。叔爷说他对不起太爷太奶,没有尽到孝道,没能见到二老最后一面。两岸分离造成的历史悲剧,骨肉分离、妻离子散,不是叔爷这群老荣民的错,但痛苦却要这群老荣民承担。
在坟前,叔爷吟起了余光中的 《乡愁》:“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