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有着独属于苏金伞个人的典型印记。如果把苏老的诗和很多诗人的诗都隐去名字放在一起,我们很容易判断出哪些是苏老的诗。仅凭这一点,苏老就很不简单。不像现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似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缺乏真情,缺乏个性。”
□高金光
在河南文艺界,人们已经习惯称苏金伞为苏老。
今年是苏金伞诞辰110周年。日前,首届苏金伞诗会在苏老的家乡睢县举办,隆重而热烈,让与会的诗人们深觉温暖和感动。苏老自己说,他是和新诗一同长大的。作为跨越现、当代两个时期的诗人,苏老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我们谈论中国诗歌,绕不开苏金伞;我们谈论河南诗歌,更是绕不开苏金伞。苏老是河南诗歌的一座山峰,一座迄今让我们仍然需要仰望的山峰。
在苏老生前,我有幸与他有过多次接触,不仅采访过他,也亲耳聆听过他对诗歌的高见。1986年3月,还在河南大学读书的我曾应开封日报副刊部邀约,就诗歌的有关问题采访过苏老,并写了一篇题为《披肝沥胆的雷》的采访记。在这次采访中,苏老回答了我很多问题。譬如诗歌如何才能写出新意,苏老告诉我:“全靠生活,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他还说:“我们有些年轻人不懂得这方面的重要性,一味去追求怪奇,以为别人不懂就是诗,以为故作深奥就是诗的真谛,其实那完全错了。不深入人民的生活,不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是不可能写出足以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来的。诗贵真情,情从生活中来;有真情,才能有新意;有新意,诗才有价值。”如今30年过去了,苏老的话语言犹在耳,依然是真知灼见,分外亲切。
今天,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回望来路,细数一个又一个诗人,检索一首又一首诗篇,我们会发现,凡是那些能够让我们记下来的诗人和诗篇,既有他们独特的不同凡响之处,又有共同的美学旨趣和追求。换句话说,凡是好诗,都与人们的心灵息息相通,都与真善美相关,都与人间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相一致、相谐和,也即苏老所说的有生活、有真情。无论徐志摩、卞之琳,无论艾青、臧克家,无论贺敬之、郭小川,无论北岛、舒婷,也无论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各种现代流派的诗人。
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苏老的诗无疑是鲜艳的一朵,让人们愈品读愈品鉴愈加喜爱。论创作数量,苏老的作品不算很多,但其质则实属上乘,几乎篇篇精彩,不同凡响。特别是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诗,得到了诗界的广泛好评。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诗人,是一个对人民有强烈同情心的诗人,也是一个严肃对待创作的诗人,一生不伪饰、不造作,正如他在诗作《雷》中所说:“不管跟谁说话,/都是披肝沥胆的倾吐。”
苏老的诗,我大部分都阅读过,很多诗篇印象深刻。譬如他新中国成立前的作品《出狱》、《斑鸠》、《雷》、《农人的脊背》、《马蹄》、《控诉太阳》、《头发》、《地层下》、《在汝河岸上》、《三黑和土地》,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场边夜话》、《在火车上》、《寻找》、《胎芽》,特别是晚年的作品《早晨与孩子》、《童心》、《小轿和村庄》、《埋藏了的爱情》等等,都堪称精品。苏老一生与诗结缘,除了“文革”十年中断过一段时间外,其他时间几乎没有停止创作。他的作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有着独属于苏金伞个人的典型印记。如果把苏老的诗和很多诗人的诗都隐去名字放在一起,我们很容易判断出哪些是苏老的诗。仅凭这一点,苏老就很不简单。不像现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似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缺乏真情,缺乏个性。
我们今天纪念苏老,关键是要学习苏老,学习他对待诗歌的态度,学习他的诗歌中呈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而学习苏老恰是纪念苏老的最好方式。
第一,学习苏老的真诚、真情、真言。他在黑暗的年代诅咒黑暗,在光明的岁月讴歌光明,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一片真心如太阳一般明亮灿烂。《在火车上》是苏老1956年的作品,诗人本想阅读一本心爱的书,但车窗外的美丽景色却让他入迷,他放声讴歌道:“在我的祖国,/每一粒土/都是无价的珍宝;/每一片云/都像是我贴身羊毛衫一样温暖;/每一只飞鸟/都像是我喂熟的一样可亲。/车走了三千里,/不过是在我故乡里穿行,/祖国在我的身边/一步也没有动。/呵,我的祖国,/即使走千里万里,/走一生一世,/也不能离开你的脚跟!”只有经历过旧中国的人,才会对新中国有如此的感受。苏老这种发自肺腑的赞叹,正是以其真,令人动容。
第二,学习苏老的童心、诗心、大心。王怀让先生在苏老90大寿时,称赞苏老“永远是诗的孩子”,概括得十分准确。苏老一生确实保持着一颗童心,越到晚年,诗歌越像回到了童年,写得不仅机智,而且充满情趣、情调。苏老写过一首诗《童心》,最后两句特别经典:“童心只有爱,/不会有杀机。”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说明苏老对童心特别看重。在《早晨与孩子》一诗中,苏老借孩子的形象、孩子的口吻,更是表达了自己孩子般的追求。他说:“红日当胸,/就抱住它一块厮滚吧!/皮肤挣破了,/就说是太阳碰破的,/额角流了血,/就说是太阳染红的。”其中的诗意非常浓烈,童心也是分外的生动和饱满。
第三,学习苏老的朴实、朴素、朴拙。从苏老的第一本诗集《地层下》,他的诗就呈现了朴素的品格。臧克家在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为此也大为称赞:“苏金伞诗作的读者很多,而印象却只有一个:朴素。朴素的不仅是诗的外貌,而是贯彻了整个诗体的那个灵魂……他的句子看上去很素净,没有斧凿的印痕,可是,味道却极醇,有点‘土心’气,然而这却不是什么冲淡,反之,他的情感是颇为浓烈的。”臧克家这里所说的“土心”气,我的理解就是朴拙的意思。应当说,苏老诗作朴实、朴素、朴拙的品格,保持了一生而未曾改变。平淡之中显奇崛,平朴之中见非凡,有出人意料的诗的发现,有直抵本真的诗的力量。
第四,学习苏老的精细、精微、精妙。苏老的诗句常常妙不可言,越品越有味道,让人击节赞赏。他生在农村,对泥土和乡间事物了如指掌、亲近有加,所以选取的形象总是那么平实,营造的意境总是那么清新,蓄积的情感总是那么深厚,表达的诗意总是那么准确,而且臻于化境,以至到了精细、精微、精妙的境界。譬如他写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钻进水里。//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尝一尝。//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三黑和土地》)
苏老在1983年所写的《我与新诗》一文中,总结了他始终目标未改的诗歌观,即:
“——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在深厚含蕴中透出清新;
——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
——坚持现实主义。生活是诗的基础,诗是生活的升华。至于表现手法,则不妨博采众长,借鉴古今;
——形式多样化,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不能固滞僵化,自造框框。”
这四条,是苏老遵循的原则,也是诗歌写作的真谛,值得每一位当代诗人借鉴和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