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大量的铮铮之士、佼佼之才,无不与睢州有所联系。夏、商、周三代,这里曾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产生并活跃着一批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历史名人。
〔夏〕相因后羿带兵进逼,曾逃经今睢县的帝丘(帝丘原因帝喾之墓葬于此而得名)。商的首领成汤任用奴隶出身的伊尹做右相,帮助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伊尹曾多次“游寓”此处。东周顷王之子姬班,史称匡王,当时分封地辖今日的睢县,并在此地筑城。除此之外,商汤灭葛发生在今睢县城北。〔商〕太戊在位75年,病死后葬于内黄(今睢县城隍乡黄园村)。〔商〕文丁出兵征伐岛夷,半路上受到盂方(今睢县尚屯乡梁庄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伐讨盂方得胜。
春秋末年,历史上著名儒学家孔子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到过匡王城(今睢县匡城乡),匡人将孔子误认成曾在匡城做过坏事的杨虎。于是匡人首领简子一声令下,匡人将孔子的队伍围了个水泄不通。匡人包围队伍时,孔子最勇猛的弟子子路被隔在队伍之外。因为救师心切,子路连冲几次才冲进了队伍中心。这时子路看到孔子仍然和弟子传谈笑风生,没有丝毫的畏惧之色,还不时地弹琴吟曲。子路不解,询问孔子。孔子回答说,在水中不怕蛟龙的是渔夫之勇,在野外不怕虎豹的是猎人之勇,面对刀枪不顾死活向前冲的是武士之勇,能掌握自己命运临大难而不惧的是圣人之勇。来吧,我唱歌,你来和。”于是,孔子唱歌,子路和;子路唱歌,孔子和。唱过三遍之后,简子的围兵就撤退了。后来匡人知道被围的是孔子后深为懊悔,为了纪念此事,匡人修建了一座“抚琴亭”。中国词典里的“临危不惧”一词便由此事产生。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道学家庄周曾长期隐居此地多年,死后葬于襄牛地。明嘉靖《睢州志•陵墓》载:“庄周墓在州东南3里(即今日旧城湖东南3里阮楼村附近),遗封隆然,世传为庄周墓,今没于河”。
隋统一南北后,开凿大运河通济渠来沟通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流域,此后数百年通济渠(也称汴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襄邑适当通济渠中段,因而再度繁荣起来。
北宋以汴京(今开封)为京师,以开国皇帝赵匡胤发迹之地宋州为应天府(称为南京,今商丘市睢阳区),襄邑(睢县)地处两京之间,引起一些文人墨客的流连,他们为襄邑的景色所陶醉,触发诗情,在此写下了壮丽的篇章。著名诗人陈与义(号简斋)在乘船途径襄邑时写下脍炙人口的《襄邑道中》一诗,至今为人们广为传颂。
苏轼更与襄邑结下不解之缘。他曾把“襄邑抹猪”推崇为天下美食之最,今日传世名菜“东坡肉”即由“襄邑抹猪”演变而来。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打着“新党”招牌的章惇拜相执政,持“旧党”立场的苏轼受到打击,被贬为英州(今广东英德市,在当时属偏远荒僻之地)知州,乘船南下赴任途中遇大雨留宿襄邑,住在县城西北隅乾明寺,应当地人士之请,手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文采斐然,书风佳绝。后襄邑人特将其手迹刻石建亭,名曰“宝墨亭”。时年苏轼已五十九岁,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此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两赋书法被后世推崇备至,视作“东坡书法之冠。
苏轼《洞庭春色》
苏轼《中山松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