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读水城

睢县老城传统格局构成分析

时间:2013-06-27 08:43:57  来源:中原水城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刘韶军 柴丹彭 李鹏飞

laosuixian.jpg

作者简介

刘韶军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

柴丹彭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鹏飞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以河南省睢县老城为例,通过分析老城区位特征及历史变迁、明清时期的布局特征,然后分析睢县老城传统格局现状特点、重要的传统建筑构成及其价值,最后初步提出睢县老城区传统格局保护的建议,对历史城镇的更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睢县地理位置图

2. 睢县地理位置图

睢县地处豫东平原,隶属于河南省商丘市,西距郑州市160公里,东至商丘市60公里,东邻宁陵县,南接柘城、太康县,西毗杞县,北靠民权县,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图1)睢县“北枕鸿河,南通江淮,西属汴洛,东走徐沛,隐然中原一襟要也”,睢县夏商时城邑在承匡(一名承筐,今睢县匡城村,本为宋国西部边境重镇,位于县城西15公里匡城村西北),秦初建县城于承匡。秦(前221年)迁移至襄邑并置襄邑县。西汉末,王莽改襄邑为襄平。东汉初,废襄平为襄邑。三国时,魏武帝封陈留国,辖襄邑。西晋相沿未变。北齐并襄邑入雍州(今河南杞县),后属宋州睢阳郡。宋崇宁四年(1105年)始置拱州,以襄邑为附郭,大观四年(1110年)废,复为襄邑。金贞元 元年(1153年)始置睢州。元仍称襄邑。明洪武初,襄邑入睢州。清以睢州隶归德府。民国初(1913年)改睢州为睢县。睢县县城先后迁移三次,均与黄河泛滥有关。第一次迁移发生在2200多年前的秦代,由承匡(今睢县匡城村)迁至襄邑古城(约在今城湖西1公里范围内)。第二次迁移时在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由古城迁至襄陵附近即睢州旧城(今县城北城湖)。第三次迁移历时较长,前后百余年始完成,由睢州旧城(今城湖)南迁至睢州新城(即今日县城),旧城即今日睢县县城北之城湖。

1 1.古代城池形态

睢县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城池相连形成“凸”字形城池整体格局(图2)。秦时所筑襄邑城,旧志称为古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北宋末,历1300多年。其故址位置大致在今城湖以西一公里范围内。宋崇宁四年(1105 年)升襄邑为拱州,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由古城迁至襄陵附近即睢州旧城(今县城北城湖),襄邑古城遂废弃成湖(即“西湖”,一名“万粮陂”。)“城西曰西湖,一曰万粮陂,今皆堙废。”西湖在清初已淤塞成为平地。北宋崇宁年间所筑拱州城(即睢州旧城)规模要比襄邑古城大得多。据续修睢州志载,宋所筑城周长共十里三百步,金元两代,中原战乱频繁,州城失修,城墙大部分被毁。明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调开封周王府所辖坚城卫屯守睢州,改名睢阳卫。卫指挥使吴仲奉命率部重修州城。缘旧堤修筑建城楼四、敌楼四。后年深日久,城外地势因黄河泛滥后泥沙淤积而逐渐抬高,城内地势则相对日渐低洼。成化十三年(1477年),黄河在杞县决口,河水冲入城垣,淹没州城,官廨民舍荡然无存。水退后积水面积仍大,州城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因而大减。城南关外有东西向高阜,名为“凤凰岭",延绵若干里,城中避水患者千家移居于此。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河南巡抚章焕来睢州巡视,遂令在州城南关外居民稠密处再修筑一座新城。这座新城和原州城不同之处在于新城城墙全部用砖砌成,而旧城则为土墙。新城长十有二里,其高三丈有五尺,其围之步积而数之三千八百有奇,周围包之以砖,建门七。2其中南门三座,自此,睢州有了新旧二城,新旧两城相连,旧城正方,新城椭圆,新长旧狭,形如凸字,俗称凤凰城。新旧二城周围皆有城河环绕,池之形势逐城而成,当门有浮桥,植柳以固其岸。官衙、儒学、仓廪、监狱、察院、卫所等官方机构仍驻旧城,新城则多为民居和商肆,二城并存,功能互补,是中原地区的名城重镇。

此后承平日久,到明末崇祯初年,城颓池湮。崇祯四年(1631年)睢州大规模修治新旧两城。旧城原为土城,这次便在土墙外加砌砖石,门楼敌台女墙羊马墙屹然一新,新城本为砖城,故仅予以全面修葺。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 三月李自成使百姓平毁睢州新旧两城的大部分城墙,填平城濠。当年九月,黄河水向东南一泻千里,由于睢州新旧二城已无城墙可以防洪,大水先冲入睢州新城,再向北倒灌入旧城。两城官衙民舍,庙宇商肆,大部分为洪水淹没。幸存者新城东西一街数百步,旧城则止余襄陵(今湖心岛)、金锁岭(今北关村)上数家。史称“壬午之变”。3清初,旧城仍旧一片汪洋,睢州知州在新城东大街路北租赁民宅权作衙署。当时的睢州新城,四面环水,遍地芦苇,旧城由于常年积水,至此废弃成湖,即今日睢县县城北之城湖。睢州新城于清乾隆二十六年修筑,又于五十九年重筑,至嘉庆元年竣工,墙高池深,道光二十年修补城垣,重建东西两门楼。民国年间,城墙 仍基本完好。

睢之州治原在旧城,新城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本为袁可立府第),书院创于雍正。常平仓废为葵邱驿,袁尚书大石坊在署前,州之儒学旧在北城乾方,新学在南城,大殿五间,锦襄书院在驼岗,旧为尼庵。绘川书院在新城大街。城隍庙旧在北城州治北,崇祯壬午移主南城西门大街旧察院遂建庙于此。火神庙在新城南北大街,金

龙四大天王庙在新城大街,三皇庙在新城东门内,东岳庙在北门外,文昌祠在西门内绘川书院内,六忠祠在新城西门内、襄王庙在厚台冈,泰山庙在东门外,兴国寺在旧西门内,乾明寺在旧西门外。4岳忠武王庙在东门内,范忠宣公祠在新城西门内,此外还有关帝庙、八腊庙等。

2.老城区传统空间格局构成

2.1老城传统空间格局现状

睢县县城由北旧城湖和南城区组成,整个城区传统格局形成独特的“阴阳城”老城空间结构。旧城湖的湖面呈现十分规则的长方形,体现着水下方形古城堡的形态。城湖四周的一些地名,仍能反映出睢州旧城的大致轮廓,如老东关、老北关、西门口等皆是。

旧城城墙残迹在20世纪50年代尚可在城湖四周看到,90年代末开发城湖,环湖修路,遗迹从此消失殆尽。北部旧城湖中仍有骆驼岭、宋襄公陵(襄台)、汉代濯锦池遗址、凤鸣岛、宋苏东坡二赋宝墨亭等历史遗迹。南城区紧邻旧城湖,东西长,南北短。新城建国后城门及城墙被全部拆除,一部分城砖用来建造睢县第一中学教学楼(今睢县高中老校综合楼)。今日睢县县城,即在原睢州新城的基础上扩展而成(图3)。南城区主要有县城东南隅的袁家山古建筑、建设路西段北侧的汤文正公贤良祠、县城东关西南隅的东关清真寺、解放路南的儒学文庙大成殿以及县城东关明清一条街等重要的历史古迹。有待修复或重建的历史胜迹有袁可立府第(许定国刺杀高杰处)、许彦周诗话楼、张师德清香馆、父子状元坊、袁尚书大石坊(二)、三进士坊、桃花洞、甘菊泉、锦襄书院、乾明寺等。城区新建街道和老街道并存,街道基本呈现横平竖直格局。现在仅有东关明清一条街还保留有部分老旧建筑,但街道已被拓宽,大部分传统住宅被拆毁。

其它街道均已更新为现代风格的建筑。建国后拆除的古建筑有火神阁(原在城内北街)、关帝庙(原在城北门里)、救苦奶奶庙(原在城内北街)、城隍庙(今城关镇院内)、钟鼓楼(位于东街丁字路口)、奎楼(在原城东南城墙上)、洛学书院(本袁可立府第,原在东大街路北)。

2.2老城主要历史文化遗产

①北湖、襄陵、骆驼岭、濯锦池:睢县北湖,又称“城湖”、“ 老旧城”。原为宋至清初睢州旧城,因黄河泛滥淹没,废弃成湖。现北湖水面为268公顷,南北长1880米,东西宽1330米,湖水平均深2.2米,最深处达3.9米。湖中路纵贯南北,将北湖分为东西两部分,北湖水质常年保持着三类水的标准。

襄陵传为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陵墓。位于城湖湖心岛东北隅,原为一夯筑高台,明清两代及其以前即为睢州名胜。公元前650年,宋国宋襄公继位。桓公夫人是卫国(今濮阳一带)人,生下宋襄公后被丈夫宋桓公遗弃,返回故国。宋襄公即位后,限于礼制,母子难以重逢,在湖中小岛上筑望母台。公元前638年10月,宋襄公率兵与楚军战于泓水(今睢县和柘城交界一带),不幸受重伤死于睢,因附近筑有望母台,遂葬于此。现在的襄台上依然立着宋襄公的坟墓,史称襄陵。现仍土丘高耸,屹立水涯。宋襄公既葬于此,宋国必然要在其陵墓附近设置管理机构,襄陵至此成为宋国西部重镇。骆驼岭也称驼岗,在襄陵北约300米处,驼岗四周湖水环绕,岗上青草绿树,上有桃花洞、甘菊泉。驼岗现在已成为自然鸟岛,数十万只灰鹤、白鹭、野鸭等鸟类聚集在一起。明代以前,岛上有尼姑庵。明嘉靖四年(1526年),提学肖凤鸣在这里建锦襄书院。旧志载:“濯锦池,盖邑之善织锦者环池而居,故得名焉。”按睢州旧儒学在城西北隅,即今城湖西北,由此可知濯锦池遗址在今世纪公园西侧,现仍为一池。

②袁家山:袁家山位于县城东南隅文化路中段路北,原为一约十米高土阜,是一处明代船形建筑群。袁家山为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1562-1633)建于天启年间(1621-1627)。袁可立为明万历十七年己丑科河南籍进士中品级最高的官吏,曾以敢言直谏著称于时。史载袁可立任登州巡抚期间曾“造艅艎为海防”,他致仕归里睢州后怀念军旅生涯便仿照这种大型船舰形状在睢州南城一汪碧水自己的别墅“陆园”中设计建造了袁家山,仿山东蓬莱阁体制而建,由于建在水中,地势颇高,因称袁家山,曰“仙峰滴翠”。后来在袁家山上设立道场供奉吕洞宾等八仙众神。从清代《睢州城池图》上看,袁家山建于袁可立尚书府第以南。袁家山与明崇祯帝赐修的东西两座对峙之袁尚书大石坊及袁尚书府第恰在一条中轴线上。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纯阳洞。随后几百年间在睢州形成了“袁山”传统文化现象(图5)。明清两代成为睢州远近闻名的大道场。袁家山四周有袁山市场、袁山路、袁山胡同、袁山居委会等, 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旧洛学书院”与 “睢州公署”先后居于袁尚书府第内,历为袁氏家祠住地。直到民国“睢县行政公署”仍相沿袭,原睢县人民政府住地为其故址,原为三进院落,后经改建、扩建,达房屋数百间。袁尚书大石坊,又称袁氏双牌坊,为崇祯皇帝御旨建造,为表彰睢州兵部大司马袁可立“三世尚书”封典而建。袁氏牌坊分列故睢州公署两旁,为三间四柱五楼式建筑。由董其昌书丹的坊额为袁氏后人保存完好,2001年将这一艺术珍品复修于袁家山山门之前。袁尚书墓在睢州城(今睢县)东南五里袁坟村南,墓前原有高大建筑及石祭台、石牌坊、石望柱、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等。墨宝亭原在旧城(今城湖)西北隅乾明寺内,现在袁家山前重新刻石建亭。 3. 上世纪八十年代睢县县城平面图 4. 睢县老城传统格局构成 5. 袁家山位置图

③文庙大成殿:文庙大成殿位于县城解放路南,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文庙现仅存大成殿,进深五间,面阔五间,前出后包。琉璃瓦盖顶,滚龙脊两端安有兽砖。垂檐脊向下依次为鸡、鱼、海马等。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大成殿开办抗日青年干部培训班。

④汤文正公贤良祠:又名汤恭人旌烈祠,本二祠合一,通称汤家祠堂。在城内西大街中部路北坐北向南。汤恭人赵氏系汤斌之母,明末李自成陷睢州,赵氏“骂贼’遇害。清顺治五年(1668年)奉敕建祠“旌烈”。雍正十一年(17133年),汤氏后人奉汤斌神位供于旌烈祠之后。乾隆二年(1737年),朝廷追谥汤斌“文正”,即奉旨于旌烈祠之左建“汤文正公贤良祠”。原有大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文革期间大部分被拆除,剩余部分为粮食仓库。

⑤东关清真寺:东关清真寺位于县城东关西南隅。明初回族迁入睢州后所建,已历600余年,屡经重修,为豫东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清真寺。现寺内有大殿、讲经堂、花园、望月楼、碑楼、伙房、女寺、水房等建筑,共计房屋75间。寺内皂荚树一株,树龄300多年。

⑥其它:载于旧志尚待恢复重建之原睢州名胜古迹有父子状元坊(宋代张去华、张师德父子状元,为千古佳话)、诗话楼(其地为东湖湖心岛荒芜处)、清香馆(为宋状元张师德故居,遗址在今北护城堤外)、范忠宣公祠(宋代名相范纯仁,为范仲淹次子,曾官襄邑知县)、岳忠武王庙(位于旧城西门内,今没于水)等。

3.老城区传统空间格局保护建议

3.1 加强老城历史建筑保护及周边环境的整治

当前老城内现存传统建筑呈分散的点状分布状态,而且这些点状的传统建筑由于缺乏保护措施,传统建筑周边环境杂乱,严重影响了历史建筑的景观价值,也影响了传统建筑的整体性特征, 致使老城传统空间特色不明显。如袁家山古迹的东侧、南侧均为危房、旧房、垃圾等,其它文物古迹建筑缺乏标识牌,难以寻觅。东关明清一条街即县城东关大街。始建于明代中期,至清末民初遂臻极盛,为豫东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曾吸引方圆数百里的客商前来交易。更有晋商、徽商及福建等地商贾在此定居经营。在此街东段路南有晋商所建之“山西旅睢同乡会馆”,在文革时期被拆除。街东西长1000米,宽7米,青砖铺地。商户沿街排列,其建筑式样大致相同,一般是前有出厦,出厦以红色油漆木柱支撑,活动门板,木质窗棂雕花,进店可见朱红木柜台,柜台后货架上陈列各色物品。户户房屋紧靠,隔路互相对称,错落有致。东关明清一条街最近几年基本被拆除,仅剩个别传统民居、残留山墙等,取而代之的新建住宅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缺乏统一建设、规划(图6)。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关于世界遗产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则,完整性意味着未经触动的原始条件,真实性意味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历史遗产资源能够世代传承,实现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平等地享有遗产价值原貌。7因此今后应通过老城历史建筑保护及周边环境的整治,逐步展现历史建筑的原真性空间特征,并加强历史建筑的整体性联系,由微观到宏观,以历史建筑点的保护逐步扩展到城市整体文化内涵的保护,进而使城市传统空间形象得到恢复。

为了进一步丰富老城的传统空间特色,今后还要加强老城建筑遗址的保护,睢县老城内有新城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本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府第、许定国诱杀高杰处)、儒学、城隍庙、文庙、洛贤祠(图7)等重要的建筑遗址,还有关帝庙、八腊庙、范忠宣公祠、岳忠武王庙、火神庙、金龙四大天王庙、绘川书院等,今后要确定这些遗址的保护范围,逐步恢复为遗址公园,展示其曾经在历史上的意义,遗址公园要结合明清时期建筑名称及历史背景进行命名。

3.2 加强老城、旧城湖、襄邑古城遗址整体格局的保护

睢县“凸”字形的城市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三个历史时间的城池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当代人的面前,展示了黄泛地区独特的城市发展、变化特征。为了进一步突出睢县县城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今后应加大睢县老城、旧城湖、襄邑古城遗址整体格局的保护。

襄邑古城遗址应划定遗址公园进行保护,一方面,要以遗址保护为前提,体现遗址公园保护的社会公益性,对于遗址资源的利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遗址展示的目的主要在于揭示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使之成为科学研究、历史传统教育的基地和当地群众休闲娱乐观光的场所,以推动当地的传统文化事业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遗址周边环境的整治,增设生态绿地系统,加强和旧城湖的生态性联系,形成和旧城湖一体化的历史文化遗址景观。睢县旧城湖是中原内陆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厚的水体景观,深埋湖底的古城和旧城湖上分布着的大量历史遗迹使其具有了很高的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在保护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城湖周边建筑高度、体量、风格的控制,特别是建筑高度要严格控制,避免破坏城湖的传统空间尺度,城湖周边建筑还要充分体现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商丘地域的商、宋国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充分保护城湖的历史遗迹,逐步恢复城湖周边的旧城城墙遗址、老东关及老北关遗址等,充分体现城湖水面下的方形城池特征,还要加大湖岸的生态化建设,加大沿湖的生态绿地建设,避免使用水泥等现代化材料修饰湖岸,最终形成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湖岸景观系统。在睢县老城的整体形态保护方面,要加大老城区外围历史与自然形态的保护,一方面要加强老城区的城墙、城河遗址保护和利用,要充分利用城墙及护城河遗址,拆除占压护城河遗址、城墙遗址的建筑,被填埋、覆盖的护城河道应恢复其本来面貌,沿城墙遗址外围开辟生态绿地,避免城区扩展沿老城周围摊大饼式的发展,进而突出老城城池形态。特别要注重老城和旧城湖之间的整体性联系,其间要加大生态绿地建设,老城周边建筑分布要疏密有致,留出老城和旧城湖之间的视觉走廊,进而使老城和城湖、襄邑古城遗址形成整体性古城格局。

参考文献

1.睢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睢县志(1986—2000)[M]. 郑

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77-97

2.王枚.续修睢州志.民国间[1912-1949]

3.睢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睢县志(1986-2000)(M).郑

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82-99

4.王枚.续修睢州志.民国间[1912-1949]

5.王枚.续修睢州志. 清光绪18年[1892]

6.睢县志编纂委员会. 睢县市志(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

社,1989:69-70

7.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6. 东关明清一条街的损坏情况

7. 睢县县城古代部分遗址图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山松醪赋
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
洞庭春色赋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