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作家潘国会(中)随采访组到睢县采访、寻根
本报记者 张达
千百年来,贵州高原的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在心灵深处遥望着一个地方:睢水流域。在渐行渐远的迁徙中,他们把“睢”视为神圣的故土。
“水族用共同的心理:只要说到‘睢’,都有一种为祖先受苦受难而惋惜的复杂心理,既向往,又痛惜。”7月15日至18日,中国作协会员、三都水族作家潘国会先生随同“马尾绣·都匀毛尖相约百年”活动采访组,来到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寻亲探源,而感慨地说:来到睢县,有一种重返故乡的感动,找到回家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踪多年的孩子,孩子回到母亲怀抱,多的是感动的泪流。
在3天的采风与寻根过程中,采访组和潘国会先生一起考察了睢县境内的襄园、匡城、隋唐大运河遗址等历史文化古城与遗址,并与睢县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胡进才、徐永锋等交流。
睢县文广局副局长、文史专家徐永锋说,“睢”字的意思是短尾巴的鸟,美好的鸟,比如凤凰,而睢县就是以“鸟”来命名,有“凤舞水城”之美誉。
听到徐永锋这样研究与解读睢县的历史渊源,把“睢”视为水族发源地,对“凤凰”充满图腾敬畏的潘国会激动得仿若遇见失散了千百年的兄弟,因为三都县也被誉为:像凤羽一样美丽的地方。
在短暂的3天相处中,潘国会与胡进才“哥俩”更是形影不离。
“殷商时期有一个‘盂国’,‘盂’这个地名,如今依旧保存在睢县,是殷商时期水族的聚居地,保存下来的水书就是‘盂国’的典籍;当年的殷商人所穿衣服用的是‘锦’,东汉时期的‘襄邑’的发达纺织,(织的为‘锦’,刺的为‘绣’),是现在三都马尾绣的源头,因此可以说,水族文明与殷商文明一脉相承;在当年,水族掌握王朝的历法,千百年来,水族历法是在9月过端节,这种节庆是睢水流域的文明,这是水族族群用生命和鲜血保存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听到胡进才如此认识与判断后,潘国会说,现在的水书先生还用“泐睢”(水书)来给孩子起名、测日等,水族一直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思源之情千百年来一直不变,把“睢”视为神圣的地方——现在社会发展,信息发达了,交通便利了,远在千里的三都水族的他终于才有机会回到“睢”地来回望,终于才把遥远的梦幻之地变成了眼前的故土。
睢县地处河南省商丘市的西部,中原腹地;三都县地处贵州省黔南州南部,位于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两地相隔千万里。然而,潘国会先生说,从水族的古哥、民歌中都可以知道水族的迁徙:我们都知道我们来自“睢”这个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