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达
水族从睢水流域迁徙出来时,同行的还有中原腹地的骏马。
7月15日至18日,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的天气一改过去几天的闷热,而多是阴天,偶尔还用一阵小雨欢迎“马尾绣·都匀毛尖相约百年”活动采访组,我们在适宜的温度中,于睢县与柘城县交界的刘屯村找到河南马,也即睢水流域之中原骏马之一。
“很听话,这匹马已经我与相处几年了,通人性。”马的主人叫王举,听说我们从贵州省黔南州远道而来寻找中原马,他热情给我们介绍他的爱马:“很多人家都已经不喂马了,但是我喜欢马,就一直养,不仅力气大,还很有灵性。”王王举介绍的骏马,在两米外的树林里,和其他4匹马一起悠闲地吃草,对我们七八个陌生人的突然到来似乎视而不见,或者说已是熟人。这种善意,在我走进骏马,轻松就牵上马绳,得到了验证。
我在云南丽江寻找滇马时,看到滇马比较矮小,而眼前的中原马却英俊高大,身材魁梧,洁净的毛流露着光泽,我本能地有种畏惧感,但实际上,这匹额头上有一绺白色毛的骏马很是友好,善解人意,安静地给我抚摸它滑润的毛,我也基本不费劲,就牵着它在树林里走来走去,配合摄影师拍照与摄像,甚至在我与它合影,把头贴近它的脖子时,也显得温和友善。
拍照与摄像后,我们还请王举先生给我们一些马尾,因为过去没有保存,他就在那匹“白头马”的尾巴上扯下一束——哎呀,近距离目睹王先生用力扯下马尾的瞬间,我突然有一些心痛,仿佛是在扯下自己身上的毛一样……把睢水流域视为故土、把马当做兄弟姐妹,前来寻亲探源的三都水族作家潘国会先生直接地说:伤在马尾巴上,痛却在人的筋肉与心里。
我十分珍惜这一绺马尾,不仅是感受到马的疼痛,马尾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不仅与“白头马”合影,更与王举先生合影留念,感谢他支持我们的采访。我告诉他,我们将把他赠送的马尾送到三都“绣娘”手中,用以绣制100×100厘米的“都匀毛尖”于1915年获得巴拿马大奖章的徽章,纪念都匀毛尖茶荣获巴拿马大奖章一百周年,体现中原文明与水族历史的渊源关系,见证中华大地各民族一家亲的深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