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氏祠堂
【阅读提示】
位于睢县西南边陲花园岗南侧的后台乡闫庄村,虽地处偏僻,但喻晓方圆,一是因为该村有千年古刹圣寿寺塔,二是因为这里还是抗战时期中共睢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建立的地方,此外该村还有活跃的二夹弦剧团。
闫庄村位于后台岗南1公里,是闫庄沟的源头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闫贞与其妻由山西洪洞闫厂迁此,祖母卒后葬此而建庙,名闫奶奶庙,村以庙名。1937年庙圯,更为今名。如今,在闫庄学校的校园内,还有于清乾隆年间所立闫家先祖石碑。
闫庄村的行政区划沿革,据《河南省睢县地名志》记载,明代属锦翠乡,清代属后台社,民国属四区长岗,新中国成立初属一区长岗,1958年属长岗公社,1977年属后台公社,1984年属后台乡。目前,为闫庄村民委员会驻地。共410户,2300人。71岁的村民闫治启告诉笔者,村里主要居有闫、梁、张、韩、王、刘、司、齐8姓。村区横650米,纵500米,面积32.5万平方米,横主街3道与多条纵巷迂回通连。近年多向西南扩展。耕地2100亩,以农业为主,户养畜禽为主要副业。村西北隅有宋建圣寿寺塔。
当我们翻开睢县抗日史发现,闫庄作为中共睢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意义非凡。目前,仍保存完好的3间瓦房的闫氏先祠坐落于闫庄中心,是当时民主政府办公的地点。1981年5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采访当日,村民宋永莲热情地找到祠堂管理者为笔者开门。笔者看到,祠堂门联镌刻有“二十传簪缨久香,六百载俎豆常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闫庄不愧为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聚落。
日军血腥屠杀睢县人民
1938年5至6月间,睢县相继被日军占领。据《睢县志》载,5月15日上午9时许,日军飞机4架自东飞来县城,盘旋轰炸,投掷炸弹20余枚,炸毁房屋20余间,炸死炸伤平民20余人。日军在侵占睢县时,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余屯惨案。5月30日早饭时,日军第十六师团赖谷支队烧杀县城东余屯村。日军涌进余屯村后,来不及躲藏者多被杀害,妇女多数被奸污,牲畜被杀死烧熟分吃了。他们烧水做饭将群众的桌椅柜劈开当柴烧。当时死于日寇枪弹或刺刀下的无辜群众达17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死的最惨的是牛启,被刺刀扎死后又被车马轧成肉泥。余文利被扎30余刀,余汉帮被扎数刀死后,日军还向他身上撒尿取乐。日军放火烧毁民房30余间,麦垛多处。
血洗县城。5月3l 日凌晨,日军从睢县东关侵入城内,荷枪实弹,挨门入院搜查,见人就杀,见房就烧,一直搜到城内水口路,因居民大部分逃跑而暂停搜查。顷刻,水口路以东半个县城一片火海,浓烟滚滚,房倒屋塌,血尸横街,惨不忍睹。坐落在东关的美国天主教会牧师戴着美国袖章,组织避难者将无人认领的尸体进行掩埋。仅城东北角炮台坑就埋尸30多具,其中有祖孙三代或父子或兄弟数人同时遇难的。日军手段毒辣,闻所未闻,诸如枪杀、割头、剖心、肢解、活埋等。城西大街吴家四口死于日军之手,其中不满两周岁的孩子还伏在怀中哭喊吃奶,一人被日军装进麻袋扔进水中活活淹死。据统计,仅这次日军侵入县城,城关被害致死者120人,妇女被强奸者81人,失踪者30余人,烧房163间。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城内居民徐氏妻赤身露体地惨死在西城门下,灭绝人性的日军还在她的下体扎几根棍子。日军还强迫忠厚老实的袁某在街上当众与邻女性交,袁不从,被日军剖腹而死。
刘关庙屠杀。5月31日下午,日军骑兵数人窜到城东刘关庙村。当时在地里干活的人慌忙躲进村西大庙内,被日军发现,追至庙内。因见村民孙继民腰束皮带,遂即开枪打死。其余村民四散奔逃,日军一齐开枪扫射,当场打死12人,重伤1人。日军闯进吴家,发现躲进小堂屋内的吴家女儿与儿媳,遂将门砸开欲奸淫。吴家二位老人拦护,被日军捆住扔进麦垛放火烧死。吴家两个儿子闻信赶来,见此情景,悲痛难禁,欲与日军拼命被枪杀。吴家二女被奸淫后寻死。顷刻,吴家失掉6条人命。
睢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日军占领睢县后,烧杀抢掠月余,居民不敢入城,市井萧条,腥风血雨,一片凄凉景象。1938年7月,日军为了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成立维持会。1939年1月,成立伪睢县公署。在日伪政权建立的同时,国民党县政权的主要官员朱龙章、李绍棠先后逃离睢县,国民党睢县党政机构瓦解。睢县县境内,仅1942年短时间内,国民党在西陵建立过四区,再没有国民党政权活动(《中共睢县党史(19251949)》)。从此,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落在了共产党领导的睢县人民肩上。
睢县沦陷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主要有睢县中队、睢杞太抗敌自卫团、睢县大队、苗楼村抗日武装、阎土楼村抗日武装、大徐楼村抗日武装、西陵抗日武装等,先后组织攻打榆厢、智取草寺庙、3次攻打长岗、2次攻打河堤岭等一系列战斗。至1944年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大好局势的情况下,河南成为中共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之一。这时,趁日军主力西进,豫东空虚的有利时机,冀鲁豫军区党委指示水东要“积极发动力量,扩大根据地”。水东独立团和睢县地方武装,于1944年春夏之交,先后拔除了王行、后台岗、姬房李、英王、西陵等日伪据点。一时间,睢县西南一带控制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手里。建立政权,已水到渠成。面对这一有利时机,上级党委决定:建立睢县抗日民主政府,统一领导全县的对敌斗争。遂派杞通大队政委苗久锐(睢县苗楼村人)、杞南第一分区主任兼书记刘建民(杞县河沿村人)来睢进行抗日民主政府的筹建工作。
苗久锐、刘建民凭借人熟地熟的优势和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使抗日力量发展迅速。尤其是南下大队来水东,充实加强了水东独立团的领导力量。该团来到睢杞太后,迅速攻克了日伪盘踞多年的重镇睢县长岗,张心顺的汉奸武装几乎被全歼。睢县西南一带的地下党组织开始积极行动,发动群众抗捐抗税。就在这样的情况下,1944年2月,建立了中共睢县委员会,苗久锐任县委书记。同年8月11日,睢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睢太办事处的基础上,于闫庄宣布成立,并将办公地点设在闫氏先祠内。苗久锐任县长及县大队大队长,刘建民任县政府秘书。
为何把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设在闫庄?一是闫庄地处偏僻,离敌较远,便于活动。二是因为闫庄有座圣寿寺塔,方圆群众每逢初一、十五都来上香,群众对此地很熟悉。三是圣寿寺塔是睢县古老文化的一个象征,能在圣寿寺塔下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也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古老文化的传承。
8月11日,睢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那天,在闫氏先祠前,苗久锐向前来参加庆祝会的群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宣讲了党的抗日政策和土地政策,讲了国际国内形势,当“睢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牌板挂在闫氏先祠前的时候,广大到会群众欢声雷动。下午,苗久锐、刘建民代表睢县抗日民主政府招集方圆知名士绅、贤达人士开了座谈会,听取了他们对共产党睢县政权如何开展工作的意见。
民主政府建立基层政权
睢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不久,苗久锐利用人地皆熟的有利条件,很快在警卫班基础上成立了一个拥有30多人枪的中队,这就是当时的睢县大队,苗久锐兼大队长,以保护新生政权为中心开展工作。同年8月,水东独立团在睢县大队配合下,攻克河堤岭据点,生俘伪区长卢树堂、区队长唐西珍,歼敌100多人,缴枪l00多支(《中共睢县党史(1925—1949)》)。为扩大县政府武装,独立团把缴获的大部分枪支和一个警卫连交给县政府。同时又把7月份在潮庄战斗中向我投降的祁修德部80人和原来的一个中队组建为一个连,祁修德任连长,程勉学为副连长,自此睢县大队正式成立,下辖两个连。
睢县抗日民主政府有了自己的武装,就开始着手进行开辟新区工作。1944年9月正式建立两个区,一区长岗,二区平岗;10月建立三区在潮庄、孙聚寨一带。为了支援水东区工作,冀鲁豫行署又于这年9月从行署第一抗日中学的毕业生中抽调宋梦珍、李继仓来睢县,县政府把宋、李二人分配到一区做群众工作。12月初又从抗日中学第二期毕业生中调王兆杰、葛超凡、刘传河、姜杰夫等人到睢县工作,中共睢县县委、县政府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基层政权有了较快发展。接着,又建立四区河集、五区河堤、六区阮楼。1944年,睢县抗日民主政府所辖村庄170个,游击区村庄90个。
睢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标志着睢县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引起了日伪的不安。1944年12月,睢县抗日民主政府和睢县大队奉上级指示,配合水东独立团开辟宁柘地区时,在宁陵县毛楼受到日军骑兵及睢县孟昭华伪军共1000多人的突然包围。经过激战,睢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苗久锐负伤,副政委孙文顺以下86人被俘,毛楼战斗失利,睢县大队蒙受重大损失。1945年1月,张申任中共睢县县委书记兼大队政委,刘建民任副政委,谢尧田任大队副。睢县大队下辖两个连。军事行动由刘建民负责。同年7月,冀鲁豫行署调阎言川来任县长。经过整编后的睢县政府和睢县大队,配合主力积极作战,使睢县抗日斗争出现了崭新局面。是年,敌人外围据点基本拔除,孟昭华龟缩县城,不敢轻易到城外活动。同时群众抗日情绪普遍高涨,各区的群众性抗日团体——农协会、妇协会、青年团、儿童团、民兵连等也纷纷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发展更为迅速,仅一区就建立30多个党支部,拥有200余名党员和500多名民兵。1945年8月15日,睢县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睢县的抗日民主政权也在斗争中逐步趋于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