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睢县水城骄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读水城

河堤岭(二):通衢四方的水陆要镇

时间:2016-09-04 21:37:15  来源:  作者:文/图 马学庆

 

  直阳庙

  【阅读提示】

  河堤岭是个古老的地方,位于黄淮腹地,几千年来人们在此勤劳耕作,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从历史文献可知,远古至宋明时期的河堤岭附近是沟壑纵横、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古河流多从此或附近流经。正因如此,河堤岭水陆交通发达,商贾活动繁盛,从一个山岗土岭逐渐发展成为睢县城南的一大重镇。 河堤岭一带记载最早的河流为涣水,《水经注》载:“涣水东经鄫城北。”春秋时期的鄫城在今河堤岭李彬集附近。涣水与流经襄邑(今睢县)故城北部的睢水南北对应,两河中间的区域成为丝绸之路上织锦刺绣的重要原产地。明嘉靖《睢州志·山川》:“睢水,在州北七里,睢州以此而得名。”《陈留风俗传》:“睢、涣水之间出文章,天之郊庙街服供焉。”《浍水述异记》:“睢、涣二水波纹皆成五色,其间多文章,故名。”由此可见,自汉代以来,河堤岭一带盛产丝绸、织锦与织绣等,源源不断地供应到丝绸之路上。

  宋代,赵匡胤开通原黄河故道,自东京汴梁(今开封)直通淮河,主要漕运江南粮食等物资进入汴京城。这道河就是河堤岭西端的运粮河,该运粮河为商贾漕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于宋代的河堤岭村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商阜水旱码头。而此时,河堤岗岭之东端,逐渐形成十字交叉的陆路通衢大道:一是襄邑通往柘城的主要交通要道,二是太康去宁陵的交通要道,过往行人很多。河运、陆运的四通八达极大促进了河堤的商贸繁荣和村落发展。至今,河堤岭的东面仍有利民河(原名解子八河)、申家沟、申家东沟,西南侧有孔庄沟、白庙沟、蒋河、祁河和惠济河。

  河堤曾名直阳乡 隶属鄢县和己吾

  河堤岭在很早以前是河流纵横,水草茂盛,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其间,为远古氏族部落提供了理想的生息繁衍之所,附近的乔寨遗址、犁岗遗址考古证明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至夏商时期,即有先民在此居住,且生产力发达。

  至春秋时期,附属于郑国的鄫国建都于鄫城(今河堤乡李彬集附近),河堤岭隶属之。此时,河堤岭位于宋、郑、陈、楚四国的边界交会地带,隶属常有变更。秦代,河堤岭属砀郡襄邑县;西汉时,属陈留郡傿县(治今柘城县远襄集);东汉时,先属梁国鄢县(仍治远襄),后属陈留郡己吾县(治今宁陵县己吾城),名直阳乡。《水经注》中在叙述己吾县的设立时对此有记载:“永元十一年,陈王削地,以大棘乡、直阳乡十二年自鄢隶之,命以嘉名曰‘己吾’,犹有陈、楚之俗焉。”即是公元100年时,汉廷自鄢县划出大棘乡(今睢县犁岗)、直阳乡(今睢县河堤)隶属新设的县,定名叫“己吾”。这里仍遗存有陈、楚两地的旧风俗。

  河堤岭在东汉时期为直阳乡,为什么定名为“直阳”呢?悠悠千年,这个地名早已不存,如今只能从古籍中见到,探寻溯源其意实属困难。一线的田野调查探访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于初秋时节,在河堤乡宣统委员、副乡长孙永振的引领下考察河堤附近的一座传承至今的千年古庙时,“直阳”古地名之意豁然明晰。这座古庙名“直阳庙”,坐落于河堤岭南白楼乡蔡刘村西头,最早建于东汉章帝在位期间(公元75—88年),庙之得名与地名直阳乡有关。而“直阳”得名则与宋国的一次著名战争和一位名人渊源颇深。

  春秋时期,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于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泓水之战,其战斗地点就在河堤岭东南不远处与柘城接壤古泓水流经(今睢县蔡刘村南蒋河一带)的地方,据说蔡刘村当时是宋襄公的军营所在地(阎治全《河堤岭史话》)。此一战,由于宋襄公不听目夷(字子鱼)的谏言劝告,宋军被楚军打得溃不成军,宋襄公受重伤并差点丧命,宋国元气大伤。后人为纪念目夷辅助宋襄公的功绩和泓水一战的经验教训,将此战发生地命名为“直阳”,东汉在此设乡。《辞海》曰:“直者,子鱼也。”位于泓水之北的地方称“阳”,《汉语大字典·玉篇·阜部》:“阳:山南河北也。”

  若干年后,人们为了纪念目夷,又在直阳乡建庙一所,称直阳庙。该庙到唐代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至宋代时还流传一则故事:据说当时有两位南京来的举子,去汴京赶考,路遇大雨,在庙内住宿,见供奉诸神尽是前朝贤人,便进香许下誓愿:“我二人若能高中皇榜,定大修庙宇,再塑金身。”结果二人同榜高中,便恪守诺言将直阳庙修葺一新。至明清时,直阳庙有前大殿五间,后大殿五间,东西厢房各十间,山门三间,后皆毁于民国晚期的战乱。1990年,蔡刘村村民杨瑞英、陈玉真等人集资捐款,在直阳庙原址重建庙堂。直阳庙,历经沧桑,数次兴废,成为泓水之战曾在此一带发生和河堤岭曾名直阳乡的佐证,以古老的名称具象地述说着这方古老土地的厚重和曾经的往事。

  乾隆赐名惠济河 运粮河畔古村多

  在河堤岭的西侧,有一条古老的河流绕村而过,它就是至今仍被当地人称为运粮河(古汴水支流)的惠济河,也正是依靠此河该村在历史上曾实现了商贾繁华。而关于惠济河名称的由来,河堤的村民们讲起可是娓娓道来。

  隋唐时期,汴水(即大运河通济渠段)流经睢县。清光绪《睢州志》曰:“汴河去城南六里。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达淮,唐、宋皆以此为运道。”作为运粮河道的汴水及其支流,将淮河流域及江南的大批物资运往东京汴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繁荣了中原经济,作为运输线上重要水旱码头的河堤岭此时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到北宋亡,南宋与金划淮为界,此水不再为运道所经,不久即湮废。《辞海》:“金、元以后,汴河全流被黄河所夺,汴水一名即废弃不用。”至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第一次开挖疏浚运粮河故道,以泄开封、陈留、杞县、睢县的积水。自白庙西李口至河堤岭段,改道平岗北门外,折向东行。三十年后,乾隆六年(1741年),原河淤积,再次开挖运粮河故道,开封积水又得到了泄流。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来河南视察,驻跸开封,登鼓吹台赋诗,并亲书勒石。河南总督汇报河道治理的情况,言河水已畅通,百姓安宁。乾隆龙颜大悦,说道:“此北宋古运粮河,今得以治理,河水畅流,普济众生,真乃光大而惠济也!此河就名曰‘惠济河’吧!”惠济河由此而得名。

  运粮河经河堤岭一带而过,由此附近很多村名与古河有关。据《河南省睢县地名志》载:孟桥村南临古运粮河,河上架桥,村名孟桥。尚屯乡的埠口村,宋时村南运粮河上为一商埠渡口,故名埠口。胡堂乡靳马头村,宋靖康元年(1126年),靳老四迁来建村,东有运粮河,西有官道,为水旱码头,故名。平岗乡的秦口,明洪武年间秦氏从山西洪洞迁居建村,北临黄河涸道,称旱河村;明嘉靖年间开辟涸河为运粮河,此为渡口,更名为渡口。万口村,明初万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南当古运粮河渡口,村名万口。白庙乡李口,明中期李氏迁此,因此地是停留船舶的码头口,故名李口。武桥村,明万历时武氏自犁岗迁此,村北古运粮河上有桥,故名。索桥村,明末索氏迁于平岗北,运粮河上建有永定桥,故名。清乾隆时,朱氏在村东运粮河上建桥村名朱桥。从这些地名,也足见当时河堤岭一带水路交通之发达。当地流传的镇河铁牛“大牛管睢州,小牛管太康”传说故事也颇有意思。

  水陆要冲商贾兴 董大桥边有烈女

  河堤岭在明代时已成为睢南名铺,水路西有运粮河,东有小运粮河的解子八河;陆路睢县至柘城官道自东南而来,太康至宁陵官道自西南至东北穿越,不但是名副其实的大型水旱码头,也是陆行的要冲之地。当时生意遍及全国的山西商人看中这块风水宝地,云集河堤、平岗、马褂集、周堂等地,河堤岭的商业经济日益红火。山西商人并在睢州东南的马官集建筑一所雕凿精细、风格独特、富丽堂皇的山西会馆。而太康王氏经河堤岭东去,见此地乃为纵横交通要冲之地,便驻足不行定居于此,在岭北建村名曰马路口。至民国时期,山西商人在河堤岭寨集市上开杂货铺者有钱兴旺、翟丙恩、黄兴泰、殷鹤、康家训等数家商店,他们经营洋布、洋火、洋油、香蜡、纸马等日用杂货,更有一家专业经营各种纸张的商行归德府睢县鸿茂昌本店所开设的睢县河堤岭集分店。还有吴家药铺两处、张家药铺、阎家药铺、任家药铺、潘家烟馆、梁家饭店、阎家饭店、阎家茶馆、河堤北村糟坊(酒厂)以及杨家、殷家两家大染坊等。河堤北村梁氏在官道的必经之路贾家坑西侧,开设一处车马店,过车大门东、西两座,每日车马盈店,河堤商业及交通发达可见一斑。

  河堤岭东寨门外的利民河(原解子八河)上,有一座董大桥,是通往宁陵县张弓镇的主要交通桥。说起这座桥的由来,还有一段悲戚的故事。在河堤岭二次形成村落之前的五代时期,何氏和董氏已在河堤岗岭的西端高岗之上定居下来,村名曰何庄和董庄。董家于岭东解子八河旁开一车马店铺为营生。董家有位姑娘名金镜,孝顺父母,邻里皆知。她自幼喜爱武术,早晚习武练功,十四五岁时偶遇云游的得道武僧慧能大师,大师见其有习武天赋,遂收为徒,带她去九华山学艺。金镜的父母在家经营店铺,一天,被赵匡胤军队打败的残兵十几人,推着掠来的红车路过此地,天晚留宿。第二天天明,这些人讹诈说这是黑店,车上装的金银被店主换成了砖头,动手砸店。金镜姑娘正好探亲在家,三下五除二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十几个歹徒狼狈地跑到了河东岸。金镜姑娘松口气之时,那群人耍起无赖,把衣服脱个精光,高喊并侮辱金镜姑娘。十七八岁的少女怎能经得起这等羞辱,热血上涌,破口而喷,当即命亡。事后,董家为纪念本家姑娘,修了一座五孔青砖拱型大桥,故名董大桥。“这座桥年久失修,后来被重新修葺,仍名董大桥。现在河堤村还有很多桥上扒下来的东西。”76岁的河堤东村村民阎海元指着原桥的桥墩如是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