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译 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
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
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据《毛诗序》旧说记载:此诗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
宋代朱熹在其著作的《诗经》研究著作《诗集传》中写道:“卫在河北,宋在河南。宣姜之女,为宋桓公夫人,生襄公,而出归于卫。襄公即位,夫人思之,而义不可往。盖嗣君承父之重,与祖为体,母出与庙绝,不可以私返,故作此诗。言谁谓河广乎?但以一苇加之,则可以渡矣。谁谓宋国远乎?但一跂足而望,则可以见矣。明非宋国远而不可至也,乃义不可而不得往耳。”
春秋时期,宋襄公的母亲是宋国西北的卫国人。公元前661年,北狄灭卫,宋襄公的母亲见国破君亡,心急如焚,意欲归卫抗敌救国,夫君宋桓公不允,并以废其正室之位相威胁。宋桓公一气之下,将她遣送归卫,并称不准再进入宋国地界。
公元前650年,宋襄公继位之后,想念母亲。可若允许母亲回国,就违背了父亲的诺言,是为不忠。若不让母亲回来,无法照顾,又是对母亲不孝。他就在宋国与卫国的交界处,修筑了一个高台,想念母亲时就登上高台向卫国方向眺望;至今望母台依然屹立水中驼岗之上,成为悠久的历史见证。
公元前638年10月,宋襄公率兵与楚军战于泓水(今睢县和柘城交界一带),不幸股部受重伤,次年因伤重不治死在睢,因在这里筑望母台,嘱葬于此;现在的湖心岛上依然立着宋襄公的坟墓,史称襄陵。
宋襄公墓又称襄陵,为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的墓葬。公墓呈圆锥形,由黏土堆压而成。此地原为宋襄公因思念母亲而修建的行宫,泓水之战负伤后在此疗养,后葬于此,现行宫已不复存在。睢县古称襄邑就是因襄陵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