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睢县水城骄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深度报道

探寻睢县产业集聚区跻身全省“十快”的“奥秘”

时间:2015-04-29 08:31:58  来源:  作者::文记者 黄业波 通讯员 刘景澎 图/记者 傅青 黄业波

 

  富士康电子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充满活力的睢县产业集聚区
  华莹鞋业生产车间
  (富士康)金振源电子。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4月2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副省长王艳玲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中对睢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抢抓“互联网+”机遇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县委书记吉建军、县长吴海燕到县产业集聚区现场办公。
  安踏鞋业生产线。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睢县制鞋产业园电子商务大厅
  睢县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
  中原鞋都鞋品牌展示

  阅读提示   

  4月3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

  从这一天开始,“睢县”这个区域名称在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成为了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第一名、黄淮四市产业集聚区第一名,全省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第六名。

  是经济基础雄厚?还是自然资源丰富?连日来,随着全省各地党政考察团不断到睢县参观考察,藏在大家心中的谜团被逐渐揭开:既不通高速又不临铁路,一个原本一穷二白的农业县,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短短几年时间,创出了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睢县模式”!

  是什么力量催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部分干部曾说:“只要不落后就行!”

  “亮剑”庸懒散

  前些年,睢县县委、县政府向各县乡负责人征求睢县发展意见时,部分干部认为:只要工作在全市排名中不落后就行!

  这种令人惊讶的思想状态背后,是睢县一些干部存在得过且过、人浮于事、消极懈怠的真实写照。

  显而易见,这种思想状态不彻底扭转,发展就无从谈起。

  “那个时候,连一次像样的大会都开不成!”许多老干部回忆。在一次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台上的县级领导干部已经提前就位,但是仍有部分单位领导没有按时到会,而到会人员中还有不少属于“替会”。

  “关门,清点人数,缺席、替会的单位立即通报全县!”县委、县政府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打响了扭转干部队伍思想作风的“第一枪”。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工作推进不见起色,项目进度拖拖拉拉,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情况时有发生。看着兄弟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渐显,主导产业逐渐明晰,而致力于睢县发展的广大干部群众却苦于找不到方向,在迷茫中徘徊。

  “亮剑”庸懒散

  面对干部队伍的沉疴痼疾,一招一式已难以奏效,必须拿出“亮剑”精神,形成攻克的合力,打出“组合拳”。此时,市委“三治三提”活动的开展恰如东风,为睢县“亮剑”庸懒散指明了方向。

  “知耻而后勇”。如何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变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2011年12月31日,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三项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实行“1+X”工作法,即: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单位负责,一套班子工作,一个副科级干部或后备干部承办,定事、定人、定责。二是建立工作推动机制,实行例会制度。县委、县政府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集中听取项目进度汇报,对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予以解决。倡导“一线工作法”,要求“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锻炼、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三是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实行挂旗评比制度。对2012年的重点工作一月一督查,一季度一评比。已落实的工作查成效,正在落实的工作查进度,没有落实的工作查责任。对达到要求进度的挂红旗,有进展但没有达到进度的挂黄旗,没有进度的挂黑旗。对挂黑旗的项目责任人实行问责。

  有了约束的准绳,睢县干部履职尽责开始逐步纳入正常轨道。

  2012年末,县委、县政府继续深化“三项机制”,提出了“标准提升,工作提速,干部提神”。

  标准提升,就是提升睢县的发展质量。体现在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就是突出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制鞋两大主导产业,促进主导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制鞋产业基地;体现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突出提升招大引强水平,着力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大项目;体现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双百”计划,即“推进100个重点项目建设、当年完成投资100亿元”;体现在城镇化方面,突出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工作提速,就是提升睢县的发展效率。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项目责任具体化”的要求,把四项重点工作细化为100个项目,采取“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锻炼、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的“一线工作法”,强力推进,全面提速。严格责任落实、工作推进、督查问责三大机制,实行重点项目现场办公及例会制度,一月一督查,一季度一评比。

  干部提神,就是提升睢县干部的整体工作水平。要求县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把四项重点工作作为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全年综合评比排名末位的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县直单位一把手职务予以调整。

  2012年12月14日,《商丘日报》一版头题刊发了题为《睢县:干部作风转变静悄悄》的文章。文章中显示,11月15日,三个工作落后的乡镇党委书记在全县大会上作表态发言,大会同时通报批评了10个乡镇、22个局委、11个“黑旗”单位。“工作上不去,说明你已经不再适合现有岗位工作。”县委常委会议的声音把“末位淘汰”这个词推到了干部议论的风口浪尖。

  12月18日,睢县县委办公室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转发了这篇报道,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进一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奋力作为。次日,县委、县政府在产业集聚区现场办公会议,要求负责十个重点项目建设的县级领导,依次向与会人员汇报项目建设情况,在听取汇报过程中,一律不准用“基本完成”、“大约”、“差不多”等含糊不清的字眼,要求每位负责人立即给出具体答复,并严厉要求“睢县不允许有‘拖’的作风”。

  全县各部门的领导干部绷起了紧张的神经,有些人则私下议论,直呼“受不了”、“打打牌、喝喝茶的好日子到头了”。但这也让思发展、求进取的干部看到了干事创业、展示才华的机遇和希望。全县上下奋勇争先的发展热情逐渐被激发出来。

  突破“困局”

  与干部队伍精神萎靡不振的状况类似,睢县的发展在前几年一直缺乏明确的方向,主导产业的定位摇摆不定。有人说,睢县是“中原水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明智选择;有人讲,睢县农业资源丰富,应该大力发展农业。

  两者都试了一遍,结果东边的兔子没追上,西边的也没逮着。

  身为全省首批产业集聚区之一,直到2011年,睢县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依然寥寥无几。仅有的几家沿着农产品加工、造纸等传统产业发展,相互之间分属不同行业,没有关联度可言,发展“产业链”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此时,全省上下产业集聚区建设风生水起,睢县却苦于找不到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深陷困局,被兄弟县区远远甩在了后面。

  发展的路在何方?

  睢县的决策者思考、探索了多年,直到2011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走出家门拓展思路,突破依托农区资源发展产业的禁锢。他们跳出睢县,放眼全国,研究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形势,深入分析、论证、寻找与睢县相契合的机遇。

  功夫不负有心人。睢县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被称为“候鸟经济”的制鞋产业,布局存在“盲点”。福建、广东、四川、河北等地均有集中度较高的制鞋产业布局,全国五大制鞋产业基地,唯独人口最为密集的中原腹地,没有成型的鞋业生产基地,形成了一个发展区域的空白。

  然而,另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自2010年起,安徽、湖南及我省部分地区就已经着手开始抢抓制鞋业机遇。一直以来以农业为主的睢县,在这轮产业转移中的承接优势并不突出。

  如何突破?睢县县委书记吉建军通过更深层次分析后指出:安徽宿州市以生产品牌皮鞋为主,河北安新县大量生产凉鞋,湖南宁乡县趋向于真皮女鞋制造……各有特色,我省其他几个地方也在发展不同类型鞋业制造业,但以福建晋江市为代表的,符合大众消费趋势且消费潜力巨大的休闲、运动鞋制造,在上述地区均没有占据主要位置。

  这让睢县找到了培育特色,“错位”发展的良机。机遇稍纵即逝,睢县迅速调整思路——盯准一双鞋下功夫!当年,通过招商引资,安踏鞋业落户睢县,为睢县制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2012年6月3日,睢县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原制鞋基地的思考与建议》,从产业基础、建设机遇、承接载体、用工保障、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六个方面对睢县发展制鞋业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同时,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成基地,十年成鞋都”的目标。

  2012年7月10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到睢县调研,对安踏鞋业落户睢县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要搞好服务,做大做强,拉长链条,形成产业。

  从此,睢县依托“错位发展”突破困局发展制鞋产业,走上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快速增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承接中提升质量

  2014年3月,制鞋业集中的浙江温岭因一场大火而闻名全国,倒逼着产业转型升级,大批中小企业被迫关闭外迁。

  这对新崛起的制鞋业基地睢县来说,是一次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但是,如果盲目引入,势必会重蹈温岭的覆辙。

  机遇稍纵即逝,没有经验可供借鉴!

  “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引导企业落地升级,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在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吉建军的提议得到认可。

  2014年3月20日,浙江温岭制鞋企业家代表团一行17人,到睢县进行投资考察,对睢县提供企业升级环境的创新态度,一致表示赞同。

  “制鞋企业如果仍然走分散经营模式,在寻求政策支持、抵御市场风险、降低生产成本等多方面有不可逾越的障碍。”现已在睢县投入运营的腾飞制鞋产业园负责人张荷东说。产业园集设计、研发、生产、贸易于一体,吸引企业“抱团”入驻,完成一站式升级。

  与腾飞制鞋产业园不同,源龙集团则把目光盯准了经营状况良好,有“二次创业”潜力的企业。源龙集团由福建晋江7家鞋服、鞋材、物流、贸易专业公司联手组建二次创业平台,吸引晋江制鞋业转移。

  投资3.5亿元的华莹鞋业,投资6亿元的嘉晋鞋业,投资13亿元的豪烽鞋业,投资1.8亿元的至和鞋材……按照“在承接中提质”的思路,睢县把传统制造业低、散、小的粗放式经营,引向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轨道,在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探索中迈出了坚实一步。

  第一个“睢县速度”

  2012年,深圳东浩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辛金波随着富士康向中原地区布局的步伐,来到睢县,成立了商丘金振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辛金波没有想到,自己恰恰赶上了睢县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开展深入合作的绝佳机遇。此前,富士康科技集团出于招募人力资源的考虑,在睢县设立了富士康(睢县)实训基地。商丘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睢县产业的发展,紧抓这一机遇不放,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拜访,以真心、诚心、恒心感动了富士康的高层,促使双方达成了更进一步合作的意向。此时,正缺一家做产品配套的电子企业形成三方合作。

  2012年初,富士康科技集团、睢县人民政府与商丘金振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三方合作关系,成立富士康(睢县)实训工厂。3月,商丘金振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睢县破土动工。

  “这个项目第一次让睢县广大干部群众感受到了‘三项机制’对发展的促进作用。”负责服务该项目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周克章说。仅仅6个月,从征用土地、建设厂房、安装机器、人员培训到开工生产,一气呵成,创造了令富士康科技集团高层连连咋舌的第一个“睢县速度”。

  “富士康在全国建那么多工厂,从建设到投产的周期从来没有这么快。睢县的服务机制效率很高。”富士康科技集团时任该项目负责人对睢县的项目服务措施赞不绝口。

  2012年7月10日下午,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来到富士康科技集团睢县实训基地,在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负责人交谈中,对富士康把实训工厂搬到睢县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郭庚茂书记说:富士康与学校联手建企业的模式很好,放在发展中城市可以调配人力资源,不仅易工易学,而且用当地工人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你们放手大胆地干,政府永远会给你们搞好服务、支持你们。

  一番话给富士康科技集团负责人服下了“定心丸”,该负责人表示有政府的支持,他们会把更多的企业引进来,拉长产业链条,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富士康(睢县)产业园飞速发展。富士康(睢县)产业园2013年产值10亿元,2014年产值32.9亿元,呈“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一次次刷新着“睢县速度”。

  “东引西进”战略成型

  实践证明,睢县面向东部发达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鞋产业转移培育“中原鞋都”,向西对接郑州航空港发展高附加值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中原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选对了路子。

  “东引西进”决策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由此被正式确立为现阶段发展战略。

  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晰,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条战线捷报频传:

  2014年12月河南省皮革行业协会授予睢县“中原制鞋产业基地称号”、“河南省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落户睢县、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中原鞋都”系列商标注册成功;

  随着商登高速的兴建,睢县进入郑州航空港“1小时经济圈”,区位劣势即刻逆转,由“边缘”变成了“前沿”;

  富士康(睢县)产业园CNC设备由起初的200多台发展到目前的5000多台,已发展成为富士康郑州厂区之外河南最大的手机配件生产基地,跻身同行业全国前“三强”,同时为三星、小米、华为等多家知名电子企业提供着零部件配套服务,年产手机配件2亿多套……

  省委书记帮招商

  2014年4月22日,省委书记郭庚茂再次来到睢县调研。

  此时的睢县,因产业集聚效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集聚区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4.5万人,年营业收入200亿元;人口向城区集中,县城区建成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突破20万,全县城镇化率40.2%;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多家,土地流转面积12.8万亩,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8%……传统农区实现了工业化嬗变,带动了人口集中,进而拉动了土地集约,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作出的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在睢县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郭庚茂高兴地说,看了睢县的发展后感到很震撼,势头迅猛,经验可鉴,睢县大有希望。

  在产业集聚区华莹鞋业有限公司调研期间,郭庚茂看到睢县培育“中原鞋都”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成效后,深表赞同,当即表态帮助将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特步”引入睢县发展。

  如今,睢县已与特步正式签约。同时361°、鸿星尔克、NIKE、李宁、阿迪达斯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均已实现了在睢县的量产。

  新常态下把握新机遇

  2011年从传统产业转型至今,睢县主导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猛。

  但新常态下,新的挑战正步步逼近,是未雨绸缪抢得先机,还是按部就班静观其变?睢县选择了前者!

  “随着中等收入陷阱的临近,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有挑战也会有机遇。”睢县县长吴海燕告诉记者。

  将单纯的制造业,向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逐渐提高服务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比重,是睢县正在积极实施的新探索。

  在制鞋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记者看到,已有华商制鞋研究院、JUMP设计研发中心、INETRTEK亚洲测试中心等多家专业机构成为这个平台签约的战略合作伙伴。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可以实现“零距离”对接。以往技术革新转化为生产力的“瓶颈”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建设鞋类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是睢县制鞋业发展的里程碑。”华莹鞋业董事长郭士军告诉记者。这些企业以往三天两头要到福建做抽检,一年开销数十万元。2014年底,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睢县,为制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两化融合、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这些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谁能率先把握,谁就能突破区域限制,实现从被动跟随向主动引领的角色转移。”吉建军对创新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

  若男佳人服饰有限公司一件单品月销售额220万元,颐生堂有限公司靠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2014年,睢县电子商务交易额2亿多元,成交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9家,入驻阿里巴巴商丘产业带企业53家。

  新业态蕴含的巨大能量,推动着睢县在创新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睢县电子商务中心应运而生。中心分为三个功能区,电商贸易区现已入驻6家专业从事电商的规模以上贸易型企业;电商开放区以销售型传统行业电商企业为主,现已入驻企业21家,同时是“创新2.0”下的人才孵化基地——网商培训、输出与创业中心;电商企业总部区专注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类电商企业提供商品定位、产品摄影、美工策划、网络推广、人才培训、物流支撑等线上线下综合性服务,形成了睢县的“网购产业集聚区”和“电商孵化园”。

  今年4月2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中对睢县大力发展的电子商务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叮嘱睢县负责人一定要抢抓“互联网+”的机遇,以崭新的理念和思维推动工业生产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型,推动生产商向生产服务的综合供应商转变,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干部干的好不好,不是自己说了算,关键要看工作是否上水平,提质量,出效益。

  在提质转型创新共同作用下,睢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质量、效益明显提高:2014年底实现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增加值比重达44.9%,同比增幅209.6%,拉动了全县工业增加值27.5%的增幅,增幅商丘市第一。实现主导产业投资比重75%,拉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又摘得了一项商丘市第一。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