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权·睢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9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赶上了新时代”
本报记者 黄业波 通讯员 路 曦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7月16日,记者走进睢县董店乡帝丘东村,见到了已是古稀之年、精神矍铄的郭国民老人。“我很荣幸生于共和国成立那年,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更不会有现在的新时代。”郭国民感慨地说。

  1949年11月出生的他,见证了与共和国同成长、共繁荣的不平凡经历。

  在郭国民出生的前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了豫东战役中著名的的帝丘店战斗。他很庆幸自己出生于革命胜利后的和平年代。虽然国内没有了战争,但是解放初期老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郭国民回忆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家里9口人住在搭建的茅草房里,吃饭填饱肚子是个大问题,甚至会扒树皮、嚼草根以充饥,平时连件像样的衣裳都没有。

  1964年,郭国民初中毕业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那时队里最主要的劳动力是牲口,从春耕拉粪肥到秋收后犁地,全靠牲口在田间地头来来回回。“当时队里就五六头牲口干活,有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牲口了,它们都瘦得很。”郭国民边说边摇头叹气,“俺村的地质属于沙地,种一亩地小麦能产八九十斤都很不错了。有时候大风一刮,庄稼被连根拔起,老百姓一年都没有收成。”

  1969年,郭国民报名到陕西省汉中市参军,在部队成为一名基建工程兵。1971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退伍后,他回到帝丘村当村干部,担任过民兵营长、村会计等职。老百姓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当时村领导班子涣散,多次调整班子成员,干部轮流干,十多个生产队也处于瘫痪状态。老百姓的粮食仅够维持半年生活,好在有政府的救济粮。

  郭国民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三农”外, 农村工作还有很多需要亲力亲为。村里开始分田到户,老百姓的吃穿基本不愁了。小型收割机取代了镰刀,打麦机取代了石磙碾场,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村里的瓦房和砖房渐渐多了起来。“那时候年轻力壮,干活不觉得累,村民满意了,自己也提劲儿了。”说着郭国民点燃了一支烟,惆怅道:“后来,我连着干了10年的村支书,当时的日子虽有所好转,但家里还是有生活压力。”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郭国民目睹了农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让农忙变农闲;电气化、信息化让生活变得方便快捷;国家的各种惠民政策让种粮人有了粮食补贴;农民看病住院有了新农合,这都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小康生活”。“我们这辈人,苦也吃了,福也享了,很知足。现在,我们赶上了新时代,我想再多活几十年。”郭国民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