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县小麦已进入抽穗杨花期,也就是已经进入了形成产量、夺取产量、争取高产的关键阶段,尽管小麦生长前期为夺取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后期生长阶段更为重要,容不得有半点的松懈,必须更加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后期麦田管理工作,尤其更要加强当前的小麦管理工作。当前小麦管理工作重点有三项:
第一项是要抓紧做好低温冻害的补救工作。4月19日我县普降雨水和冰粒,20日出现了0度以下的低温,使全县小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主要表现是小麦穗顶部小穗被冻坏或者小麦旗叶被冻伤,影响穗粒数和小麦正常生长。从对全县小麦冻害调查情况看,不同地块因品种差异、种植管理情况不一,受害情况也不一样,一般半冬偏春性品种及水肥条件差的地块受害偏重,其它地块偏轻。有明显冻害的地块面积约占60%左右,其中偏重地块约占20%左右。一般冻害地块受冻株率为20-30%,可导致穗粒数减少1-2粒;受冻偏重地块受冻株率为70-80%,可导致穗粒数减少3-5粒。对于发生低温冻害的麦田目前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抓紧时间趁墒追肥,一般每亩追尿素10-15斤,同时可以进行叶面施肥,喷洒磷酸二氢钾和尿素的混合液或植物疫苗水溶液,叶面肥的具体配制方法是:一般每喷雾器,手动喷雾器或者电动喷雾器,一桶大约30斤水,加含量为96%以上的磷酸二氢钾2两,尿素3两,植物疫苗30克,也就是一包,每7-10天喷一次,至小麦成熟前喷2到3次,促小麦尽快恢复生长,促进小麦杨花灌浆,争取粒大粒饱,最大限度地提高千粒重,提高产量。
第二项是及时做好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要重点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预防。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小麦赤霉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时期,目前我县小麦正处于这个时期,因此当前一定要抓好赤霉病的防控。方法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时进行喷药防治,一般每亩可用80%多菌灵超微粉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也可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100毫升兑水喷雾。也可以用80%的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0克兑水喷雾。以上药剂也可以选用其中两种混合使用。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施药后3~6小时遇雨,则应在雨后及时补喷。
防治赤霉病要注意四点:一是要提高重视程度,赶紧开展防治。因为去年已经由于赤霉病的爆发流行使小麦产量受到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小麦品质,如果小麦赤霉病病粒较多,超过4%时人蓄就不能食用。今年目前从气候情况来看,赤霉病发生的条件已经具备,4月19号、22号下了两场雨,田间湿度大,气温低,这种天气情况最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加上去年留下的病菌多,所以今年严重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防治。另外,一般来讲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或者说可防不易治,因此大家更应该以预防为主,主动防御,不要像过去一样重治轻防,见病用药,结果是往往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导致防治效果不好。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时期是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这个时期用药防效最好,大家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最佳的防治时期。
二是要注意不同药剂进行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混用,或者轮换使用,比如上面所提到的药剂混合使用或者交替使用,能够确保所使用药剂具备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三是要注意用水量要足,每亩用水量要保证在45公斤以上。如果用水量偏少,不利于药效发挥。
四是要注意正确掌握用药次数。用药次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病菌量、发病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进行确定,一般对于去年发病重的地块要进行防治两次以上,同时注意雨后补喷,对于第一次用药效果不好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左右使用第二次药剂,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菌的蔓延,减少损失。另外,对于小麦虫害的防治,可以用2.5%或者10%的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防病、治虫、叶面肥三种药物可以混合使用,但配制时一定要分别稀释。
第三项是适时做好小麦田间的除草去杂工作。主要是人工适时拔除麦田中的杂草和杂株。比如燕麦、节节麦、涩拉秧、大麦、野小麦等。减少杂草和杂株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也减少下一年的发生几率,从而实现高产高效和持续增产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