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睢县水城骄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睢县民政局:以老助老 银发力量托起“夕阳红”

时间:2023-12-03 16:50:05  来源:  作者:孟侠 刘秀丽

“小老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老老人”居家得到更多帮扶照顾。如今,越来越多以老助老、老老互助的养老模式正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由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彼此年龄差距尚不是很大,不仅可以缓解低龄老人的寂寞,还能给“老老人”提供日常照料与心理抚慰。12月1日,记者走进尤吉屯乡许堂村的老人家中,探访以老助老、老老互助的养老模式。

早晨6点,天刚蒙蒙亮,王正义起床洗漱后便出门了。他看似悠闲地散步,其实留意着几栋民房的状态——有的房门打开了,有的厨房升起了炊烟,有的老人在院子里喂鸡鸭。“又是一个普通又祥和的早晨。”走了一圈约20分钟,他心情舒畅地回家吃早饭。“我是小组长,有30多名组员,他们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早上出去走一圈看一看他们的情况,子女比较放心。我也可以锻炼身体,一举两得。”他说。

去年,许堂村正式将村民互助形成机制。在许堂村村委会的墙上,记者看到一幅互助小组分布图,图上每栋老人的房子旁边标注老人名字和年龄。图上共4个小组,以不同颜色作为区分,每组都标注一名小组长。睢县民政局驻许堂村第一书记张巍介绍说,目前村里在家老人约82人,村委会按实际片区分4个小组,选择身体情况较好、有爱心的老人作为组长,如第二组组长王正义就是一位的老党员。他们每天去看一看所负责的老人有没有出门、做饭,如果发现异常会到家里看情况、帮忙,并反馈到村委会。

“清志,我们来看你了,最近身体怎么样?”上午9点多,62岁的王正义和68岁的刘秀启相约来到本村72岁独居老人房清志的家中,与他拉起了家常。见到老朋友,房清志笑逐颜开,他们面对面聊天,唠着家长里短,客厅内笑声朗朗。“我家就在清志家旁边,过来很方便,有时候一周来四五次,陪他聊天,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王正义说。

10点多,66岁的杨允凤提着医药箱来到61岁瘫痪老人家中,为其检查身体状况。“每天坚持锻炼。不要忘记吃药。”她叮嘱着干英兰的丈夫。杨允凤是许堂村卫生所的乡村医生,得知有两户患病老人行动不便、家庭困难,她多年来便坚持义务上门,定期看望老人。“他们有需要,我随叫随走。”杨允凤说,作为多年的乡村医生,村里老人们都互相熟识,患病无法到卫生所的老人们会打电话,她随时上门看诊。

11点,王正义又提着买来的蔬菜来到高位截瘫的余强家中,20多年前,余强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导致高位截瘫,生活非常不便,王正义他们经常帮他买菜、买面等生活必需品。“有他们帮忙,真是省了我不少事。”余强激动地说。

“小老人”在帮助“老老人”的过程中,能实现自身价值,施展才华,“老老人”则身心获得慰藉,这种助老模式让老人们抱团取暖,互助互惠。记者从县民政局获悉,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转变“小老人”的思想观念,如今我县已经组织了老人义务互助组320个,成员数千人,互助组主力为老党员、低龄老人志愿者。这些老人义务互助组成员以就近原则,联系几户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生产、谈心交流、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活动,确保留守老人事有人帮、病有人管、苦有人诉。

“通过发挥农村血缘、地缘、亲缘关系和邻里守望传统等优势,以农村互助养老点为平台,开展一种‘抱团取暖’式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县民政局副书记、副局长李振堂介绍,“新模式倡导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照顾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使更多农村老年人享受到更多养老服务,不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老年群体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