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工行“2.5亿元存款不翼而飞”一案有了新进展,双方当事人在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进行证据交换。作为一名银行工作人员,我在持续关注案件动态的过程中,内心深入触动,此案虽系个人犯罪行为,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银行内部管理的重大漏洞,为每一名银行从业者敲响了沉重的警钟,对我们日常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
员工行为管理是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闸门。梁建红作为部门经理,其长期异常操作未被及时发现,暴露了行为排查机制的形式化。银行的金字招牌建立在客户信任之上,而这份信任首先体现在员工的专业与合规上。当员工利用职务身份、银行场所甚至制服行骗时,银行对员工行为的全流程监督责任无可推卸。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最大的风险往往不是外部欺诈,而是内部失控。加强员工异常行为监测,落实强制休假和岗位轮换,是筑牢人防基础的关键。
制度执行力是内控的生命线。案件中,大额资金在存入后极短时间内即被违规转出,伪造存单竟能畅通无阻。这警示我们:再完美的制度文本,若缺乏刚性执行就是“纸老虎”。内控失效的本质是责任失守——操作流程的每个环节都是风险点,授权审批的每次签字都是责任状。柜面操作、凭证管理、授权复核……这些基础环节的严格执行,远比复杂的风控模型更能守住资金安全。
漠视监管预警等于主动拥抱风险。监管机构曾11次发出风险提示,却未能有效拦截案件发生。这反映出对风险信号的麻痹大意。在金融行业,风险防控的时效性直接决定损失规模。对监管提示、系统预警和异常交易,必须建立“零容忍”的快速响应机制。每一次对“小异常”的放过,都可能酿成“大灾难”。
此案用2.5亿元的代价告诉我们:风险不在远方,而在经手的每一笔业务中;漏洞不在制度本身,而在执行制度的每一颗心中。作为银行工作者,我们不仅是流程的执行者,更是百姓“钱袋子”的守护者。重拾对制度的敬畏,用每一次合规操作兑现“银行”二字的承诺,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筑牢最坚实的金融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