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飞逝,转瞬我已在睢县德商村镇银行深耕六年。六年来,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以乡村肌理为底色,以群众需求为坐标,擅用下沉思维,真正将金融之根扎进泥土,才能让金融活水精准浸润乡村振兴的根系。 下沉,是读懂需求的“笨功夫”。什么是乡村需求?它从来不是一张标准化的清单,而是藏在田埂间、灶台旁,躲在乡村的角落里,需要我们用脚步去丈量,用耳朵支倾听,用眼晴去发现。走村串户,上山下乡,在田间地头记录药材种植户种植、收获周期,为“德循贷”找准放款节点;举办参与义剪、电影放映活动,在拉家常中了解村民的金融需求,为整村授信提供依据。那些发霉的纸币、烟盒里的存单、老人的反复询问,都在提醒我们:做好乡村金融的第一步,就是放下架子,耐住性子,学会下沉,将村行的金融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下沉,是产品创新的“精准度”。什么样的金融产品市场最好?因地制宜,适配当地乡村需求的便是最好。乡村的“信用逻辑”有其独特性,没有公积金,没有城市住房,但是村民的口碑、土地的收成都是可靠的“隐形资产”。运用下沉思维,结合当地特色,为无抵押的种养殖大户制定“一家亲”贷款,以家庭为单位、核定借款额度,最大程度满足客户资金需求;为退役军人量身打造“荣创贷”,高效快速发放用于种养殖、生产的经营性贷款,将拥军行为落到实处。用资金扶持助力乡村发展,用便捷服务精准滴灌产业,让钱像种子一样在耕耘者手中发芽。 下沉,是服务延伸的“温度感”。乡村金融的竞争力,藏在日常工作的细节里,在新年加班加点兑换的新钞里,在每笔“地亩款”的流水里,在腊八送出的暖粥里......一点一滴,一举一动,搭建起村民的信任基石。我们为突发疾病的贷款客户及时送上慰问与盘活方案,为留守儿童举办绘画大赛,为村里的老人送去节日祝福,将反诈防骗知识融入普惠金融中,真正将服务下沉,把业务办理变成情感联结,让村镇银行成为乡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村镇银行的价值不在规模有多大,而在我们扎根有多深。让下沉思维成为灯塔,为我们指明方向,乘风破浪,打造属于乡村的金融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