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睢县水城骄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深度报道

睢县80后文学青年潘沈斌深情为豫东大地而歌

时间:2013-12-17 11:38:07  来源:睢县网  作者:本网特约记者 黄业波 潘曙光

  psue[4]_副本.jpg

最近,一部名为《出麦田记》小说声名鹊起。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评价此书:“文学乱世是坏事,也是好事。如果是爱好,是为自己的灵魂而写,它就有价值。作者的见解和文笔颇好!”作家李春平读后为之倾情作序,并指出:“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着从乡村到城市风起云涌的大迁徙,梦想‘走出麦田’的青年正经历着各种煎熬和阵痛,关注他们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也许就是《出麦田记》的价值所在。”这部小说的作者就是睢县籍的文学青年潘沈斌。

《出麦田记》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麦田”是指乡村,“出麦田”是指农村人想要走出农村融入城市的艰巨。小说里的三个男主人公,分别是八十年代的夏念祥,他走出了麦田,实现了人生价值,但却迷失在麦田之外,找不到自我;九十年代的许运动则不走出麦田,最后搁浅在麦田里面,被世俗的麦芒刺穿,成为一个疯子;而二十一世纪初的许依桐参加高考却落榜,想出麦田而不得,想回麦田也不得。三个年代,三种运气,三悲合一,深刻展示了几代农民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潘沈斌,1986年出生于睢县白楼乡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潘庄村,他在豫东大地生活了二十年,离开这块他热爱的土地之后,几乎每年他都要回来一两次,在潘沈斌看来,这片土地是他的根。

潘沈斌的文学创作也开始于豫东这片土地,据他自己回忆,1998年左右,他在睢县读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写人生第一部小说。他迄今还保留着那部略显稚嫩的小说,因为那是他文学之路的见证。

从小学到高中,潘沈斌都没有走出过睢县,他在读高中时创作了很多诗歌和散文,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麦田记》一书中的《小爱人》一诗,就是他在高中时写的。

2006年9月,潘沈斌高中毕业后,前往新乡的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读书,但故乡的水土却在他心中萦绕,让他不由自主去写点什么。入学的第一个月,他就开始了《出麦田记》的创作,他写作的原因就是想为自己的故乡及乡亲立个传,把故乡上的美尽力用文字书写出来。这本书的写作历经三年,基本上是在他的大学宿舍内进行。2009年暑假,潘沈斌回到了故乡潘庄村。在那个美丽的小村庄里,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写完了全书最后的二十万字,《出麦田记》一书得以完成。潘沈斌说,写作期间,累的时候,他就到村后大堤上散散步。他说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关于故乡的,所以他的创作是由故乡始,在故乡结束。

《出麦田记》出版以来,出版单位重庆出版社把它作为重点书向外推介,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天涯社区、腾讯网等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连载该书,新浪读书、搜狐读书在首页重点推荐该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天津一家电台正在紧锣密鼓地把该书录制成广播小说,预备近期推出。在书的扉页的作者介绍上,潘沈斌特意嘱托出版编辑加上了“河南商丘人”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各大网站连载该书时的作者介绍一栏,都有“河南商丘人”这句话。潘沈斌还特意选用了在家乡惠济河边拍的一张照片作为书中的作者肖像。

在《出麦田记》一书中,潘沈斌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尽情地吐露着他对豫东大地的爱。潘沈斌说,他每次回到家乡,看到一座座村庄,都禁不住想,每一座村庄都是一个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都有着它的英雄和美人,真想竭尽所能把这些英雄和美人的故事记录下来。《出麦田记》里涉及到无数豫东大地的风土人情,可以这样说,这本书是献给豫东大地的史诗性作品。这本书出版以来,很多热心的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认识并喜爱上了豫东大地。

《出麦田记》中,人物命运与无声大地相映生辉,在波澜壮阔的故事推进中,达到了诗意化的艺术效果。槐花、麦子、桐花、油菜花等在豫东大地习以为常的东西到了潘沈斌的笔下,尽显它的灵气。书中人物的对白,也有商丘的地方特色。对于婚丧嫁娶的习俗,作者也进行了几乎还原的描写。据潘沈斌回忆,他在十年前,曾经坐着村里的一辆三轮车去过商丘市,一路的经历直接被他写到了书里,变成了书中人物进城的经历。

潘沈斌说,豫东大地是他的根与魂所在,他从小就在麦田中长大,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他毫不费劲就能书写出豫东大地的风景,不假思索就能把这里的风土人情贯穿到小说中。这片美丽的土地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记者注意到,他的新浪博客里的博文,写故乡的占多数,《潘庄的雪》《潘庄的冬夜》等等优美散文,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眷恋。

潘沈斌表示:作为一个商丘人,他会在接下来的创作之路上,写出更多关于豫东的好书及好文章,用一生来为这片他挚爱的大地歌唱。

DSC_0110_副本.jpg
   

对话潘沈斌

 记者:《出麦田记》这本书很特别,您是在什么时候想要创作这样一部题材的小说的?又是怎样产生了要出版这本书的念头?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潘沈斌:准确地讲,在2005年我就有了创作的想法,不过那个时候只是有一个写作意向,还没想好写什么。加上当时我在高中复读,有高考的压力,分身乏术,所以迟迟没能动笔。直到2006年我上了大学,在大学的宽松环境中,我才下定决心完成它。当时我就已经明确小说指向就两个问题:高考制度与农民问题。明确了目标,接下来就是怎样到达的问题了。大一刚开学,我就买了一个很厚的笔记本,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创作。我还记得,那个笔记本花了我12.5元钱,是我有了写作爱好以来投资最多的一次。

2011年之前,我没想过要出版这本书,因为出版对我来说太遥远。我是为自己而写作,如果把作品端出去让众人观,我有种诚惶诚恐的感觉,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见不得人。

 关于这本书的亮点:我是最没有资格和能力说出它亮点的人,但读者能——只要他们肯用目光关照它。

记者:在此书的出版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可否与大家分享一下?

潘沈斌:最难忘的是本书的编辑王传丽女士一年中对我不断的鼓励。她是一个以文字为重的人,只以文字质量说话。她的存在,让我知道,有一种价值是独立于金钱与世俗之外的。她是我的领路人,也是给我彼岸温暖的一位挚友。这么说也许有点煽情,但确实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

还有比较难忘的就是王传丽编辑告诉我确定出版的消息时。那时我刚刚新到一个城市,入职做一个小白领,人生地不熟,生活充满了陌生与未卜。那天中午下班后,我独自去吃油泼面,在灿烂的阳光下走,没有人知道我在兴奋什么。

 记者:这本书对您有着怎样的意义?请您谈谈对这本书的感悟?

潘沈斌:这本书是我花费心血最大的一部作品,断断续续地写作和修改,持续了近六年。除了大学兄弟和几个要好朋友知道外,大家都不知道我写来写去是在做什么。这本小说基本上把我二十年来的感悟都融入了其中,借此抒发了我内心的爱与喜、恨与悲。开始是我在写它,后来是它在写我。开始是我有了感悟去写它,后来是写完之后我自己再读,生出新的感悟。如此循环下去,我也由此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让我感到生活的充实。我觉得,《出麦田记》是独立于我存在的,我只是负责它的诞生,从我写完最后一个字起,它就有了它自身的生命。

记者:请您与读者分享一下关于《出麦田记》背后的故事以及书中没有的故事。

 潘沈斌:艺术来源于现实,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杜撰。我本人也是出自麦田,但是不管在城市多久,心依旧还在麦田中徘徊游荡。我有过书中人物的生活,有着书中人物同样的困惑与焦虑。包括到现在,我也有那些困惑与焦虑。这本书表达了我的理想,有很强的理想成分在里面,但又鞭挞了现实,因为我本人迄今还是怀揣理想,但在现实中挣扎。我想,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写照:头在云端,脚在泥沼。

 这本书的大部分书稿是在大学宿舍用水笔一笔一画完成的,为了写它,我右手拇指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后面的十余章的誊稿和写作是在我大三暑假回到故乡完成的。当时天气炎热,没有书桌,我把笔记本电脑放在床上,赤着上身,在键盘上码字,写到得意处,感觉手指在键盘上跳舞,像弹奏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一般。写完最后一章的时候,天刚刚下过雨,回想起三年来,我与书中人物同悲喜,如今却要告别了,我感到无比失落。坐在门前望着雨后的风景休息了一会,我就去村中的卫生所输液了,身体透支了。

记者:每本书都会有作者希望传递给读者的理念和思想,您想通过该书的出版传递给读者怎样的理念和思想?

潘沈斌:我本来想要借此书表达我对高考制度的不满及对农民、土地的悲悯,但是高兴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在这两条主线旁边,分岔出了很多我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爱与死亡、存在与遗忘、个人面对强大机器时的无力感、人在不同环境中的成长轨迹等等。但是这本书我最想说的是:要爱脚下的土地,记住和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的一笑一颦。不管你们今生相识或是陌生,你们来生都不会再见了。

记者:谈一下您的个人经历,以及关于在阅读方面的积累和沉淀。

 潘沈斌:我1986年出生,由于未经幼儿园教育而直接上小学,以至于小学一年级留级。后因数学很差,小学五年级又留级,勉强考上初中。又因数学太差,在初三又留级,后来勉强考上高中。之后在高中又苦读四年,克服了数学差的障碍,终于考上了大学。

我经历着最传统的教育,但也有过独坐大堤上看天上云卷云舒的寂寞,有过反叛现行教育制度的年少轻狂之举。我的出生坎坷,走的路也不平。直到今天,也不敢妄谈幸福和胜利。

我酷爱看书。小的时候找不到书,上学以后,找不到课外书。好不容易读了大学,学校压根就没有中文系图书馆,大二时候才建了一个,我却不知道怎样借书。大三时候,我开始借书读书。最高记录一周看过十来本书。直到现在,我仍然惭愧我书读的不多。有着关键时候猛踩油门,可油箱就是补给不上的无奈。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