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丘好人”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层逻辑,彰显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智慧。
凸显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的价值导向。在商丘,思想政治工作突破了传统说教模式,转而采用故事化叙事。通过好人故事汇、道德情景剧等载体,将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比如,通过把李学生舍身救儿童的事迹拍成电影、豫剧,让大家可观可视,引起了共鸣。这说明,当道德理念与个体情感同频共振时,才能内化为行为准则。
建构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的互动机制。“商丘好人”现象的形成,既源于丰厚的文化基因,更得益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塑造。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以义取利”“重信守诺”的商业伦理传统,为现代道德建设提供了文化基因。商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敏锐捕捉到这一优势,进行有力有效的探索,大大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促成意识形态建设的协同创新。商丘自发成立宣传、文旅、教育等部门纳入统一协调体系,建立好人积分制,将道德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信用指标,与就业、医疗等民生资源挂钩。在线下,建设“商丘好人”主题公园、道德文化广场等实体空间,形成沉浸式教育场景;在线上,打造“商丘好人”云平台,推送道德教育内容。这种创新,极大激发群众参与的强大驱动力,实现了意识形态建设的突破。
激励个人自我追求价值的达成实现。“商丘好人”的出现,同样是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体现。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他人认可和社会尊重。在商丘,这种向善的追求,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鼓励和支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身于公益事业,用行动传递正能量,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