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睢县86.4万亩小麦进入灌浆期,为保障小麦足墒灌浆,连日来,睢县农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分赴全县20个乡镇帮助群众做好小麦智能灌溉工作。
在后台乡后台南村农业示范田里,形似“移动轨道”的无人智能灌溉机器人正沿着田垄缓缓行进。随着喷枪水雾的均匀喷洒,绿油油的麦田在阳光下更显得生机勃勃。

“以前浇一遍300亩地,得雇6个人忙活15到20天,每亩成本70元左右,现在用上智能机器人,三五天就能完成浇灌任务,每亩成本降到20元,算下来300亩地省1万多元钱!”睢县后台乡后台南村种植户任帅站在田埂上,指着正在作业的灌溉机器人感慨道,只需轻点手机APP,即可远程操控设备完成水肥一体化浇灌作业,传统“守田浇水、肩挑手提”的耕作模式彻底成为历史。作为村里首批“尝鲜”智慧农业的种植大户,他算了一笔经济账,智能灌溉不仅将人工成本压缩至“一人操作”,还通过精准控制水肥用量,使麦田灌溉均匀度显著提升,小麦长势比往年更加整齐茁壮。
后台南村种植大户智能灌溉模式,成为该乡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的一个缩影。随着土地流转加速,规模化种植成为趋势,但传统灌溉效率低、成本高、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智能灌溉机器人的引入,直击规模化生产的痛点,为粮食稳产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

“这台机器人搭载了无人驾驶、农田环境监测和农业物联网三大系统,能自主规划路径、避障巡航,实时感知土壤温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云耕时代市场运营总监张航介绍说,设备通过云端算法分析,可针对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水肥需求定制灌溉方案,实现旱能精准灌、涝能及时排、肥能科学配。
近年来,睢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数字农业深度融合,通过财政补贴、技术培训等措施,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拥抱科技,使传统农业向数字化、集约化转型迈出坚定步伐,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将筑得更牢,乡村振兴的“科技底色”也将愈发鲜亮。

“目前,睢县已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区6个,随着智能装备不断扎根基层,下一步,智能灌溉系统将覆盖至28万亩农田,并搭建县域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会种田’升级为‘慧种田’。”睢县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孙德富介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