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吉林外国语大学沐光支教团队一队共17名成员带着对教育的热忱,走进了睢县凤城街道李庄小学,他们用知识与爱心搭建起桥梁,为孩子们的暑期注入了别样的色彩。
初到李庄小学,队员们便感受到了乡村孩子们的淳朴与热情,也深知这里的教育资源需要更多关注。基于当地孩子的特点,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贴合需求的课程与活动,让知识与温暖同步传递。

扎染与拓印课程上,孩子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用灵巧的双手将白布染出斑斓的图案,用拓印工具将树叶、花朵的纹理定格在纸上。当一件件充满童趣的作品完成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成就感的光芒,这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对传统文化美的感知。

漆扇绘制则让孩子们化身小画家,在扇面上勾勒山水、花鸟,或是写下稚嫩却真诚的文字。一把把独一无二的漆扇,成为了他们暑期最珍贵的纪念品。
心理健康课上,队员们通过故事分享、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勇敢表达内心的想法。孩子们在课堂上打开心扉,主动参与互动,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推广普通话课程则针对乡村孩子的语言环境,老师通过朗读比赛、情景剧表演等趣味形式,纠正发音、提升表达能力。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支教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家访活动。他们踏着乡间小路,走进一个个孩子的家中,与家长们促膝长谈,倾听孩子们在课堂之外的故事。
通过家访,队员们不仅更清晰地掌握了每个孩子的性格成因与学习难点,也让家长们更理解支教课程的意义,形成了家校共育的默契。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走访经历,让队员们对“教育”有了更鲜活的认知:课堂之外的关怀,同样是照亮成长的光。
而在课堂之外,队员们也快速适应了乡村生活——自己采买食材、动手做饭,在烟火气中凝聚起团队的力量。大家共同筹备三餐的时光,不仅让彼此学会了在艰苦中创造生活的滋味,更让“老师”的身份多了一层温度:原来教会孩子成长的人,也在彼此陪伴中褪去青涩。今年夏天,队员们的味蕾上是酸甜可口的鸡翅,是麻辣鲜香的宫保鸡丁,是香喷喷吃不够的鸡蛋饼和炒米饭。队员们为了保证学校的干净整洁,总是默默拿起扫帚,帮助学校老师打扫卫生,雨天里、夕阳下,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团队精心策划了一场文艺表演,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孩子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融入节目中,有用普通话朗诵的诗歌,有在音乐课程上学过的合唱,还有精彩的舞蹈表演。舞台上,孩子们虽然略显稚嫩,却个个精神饱满,眼神中充满了自信与光芒。台下的老师们掌声不断,为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感到欣慰。

支教期间,队员们与孩子们的情谊在日常相处中不断加深。课间的嬉笑打闹、课后的耐心辅导、放学时的挥手告别,都成为了彼此心中温暖的记忆。离别之际,孩子们紧紧拉着队员的手,用不太流利却格外真诚的普通话诉说着不舍,而队员们也叮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并将准备的礼物分发给孩子们,希望孩子们可以在未来的日子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