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23日、24日,河南电视台《聚焦中原》栏目播发商丘文艺院团改革和发展访谈《商丘文艺院团:改革改出新气象》。本报今日全文刊发节目解说词,敬请关注。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聚焦中原》。近日,商丘市四平调剧团、睢阳区豫剧团、永城市豫剧团被正式注销,其人员、编制等一并划入相应的研究中心或传承保护中心。至此,商丘市13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了两家转企、7家注销、3家划转、1家整合,这也标志着商丘市在河南省最先完成了文艺院团改革。那么,文艺院团改革给群众能带来些什么呢?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商丘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呢?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了河南省委讲师团形势政策教学部主任胜栋,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些话题。欢迎胜主任。
节目开始,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再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资料。
短片1: 商丘率先完成文艺院团改革
【解说】6月7日,商丘市四平调剧团、睢阳区豫剧团、永城市豫剧团被正式注销,人员、编制等一并划入新成立的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睢阳区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和永城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至此,按照“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模式,商丘市13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全部完成,也成为了河南省首个全部完成改革任务的省辖市。
【同期 商丘市文广新局局长 高继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发展,是繁荣。所以,如何使改革走上健康的轨道?如何能使它健康地发展?如何能使文化、文艺更加地繁荣?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解说】商丘以豫剧、四平调等为主的传统文艺曾经辉煌一时,豫东红脸王刘忠河、“活包公”吴心平、四平调小包公拜金荣等也曾唱红中原大地、唱响全国。然而,近年来,由于机制不活、人才短缺、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等原因,国有文艺院团步履维艰。
今年2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召开,对全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年6月底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全部结束。河南省商丘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结合市直和各县(市、区)国有文艺院团实际,引导他们按照中央“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要求制订方案,在6月10日前全面完成全市文艺院团改革工作任务。
【同期 商丘市文广新局局长 高继锋】完成不等于结束,今后的任务更艰巨,路子更长,困难还很多。
问题1:好的剧目谁都喜欢听喜欢看,刘云山部长视察商丘演艺集团后曾经称赞说“路子正、方向对、效果好”。在您看来,文艺院团改革能给喜欢听戏的老百姓带来些什么?
文艺院团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事业转企业,让文艺院团直接面向市场,就有了适应市场的压力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文艺院团面向观众,生产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剧目。同时,文艺院团走出大剧院,把舞台搭在田间地头,搭在农民的家门口,文艺演出的形式更灵活了,让老百姓过足了戏瘾,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给老百姓带去了文化大餐和精神享受。
问题2:既然是改革,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或者说困难,比如说观念的转变等等。您认为在文艺院团改革的开始和进行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阻力有哪些?
推进文艺院团改革,最大的阻力是认识问题,最大的困难是开拓市场问题。首先说认识问题,文艺院团改革事关整个演艺事业的发展,牵扯到每个从业者的切身利益。人们心存顾虑,尽管改革前不死不活,但毕竟是事业单位,工资和各种保险还是有所保证的,人们担心事业转企业后,就走出了事业单位的“保险箱”,工资福利还有没有保证?艺术生产还能不能得到扶持?
再说市场问题。改革前不少人忧虑,转企后靠市场能不能生存下来?要在今天激烈竞争的文艺市场上生存下来,确实不容易。但也正因如此,经过市场经济的磨炼和洗礼,文艺院团才能真正成熟起来、发展起来。
主持人转场:的确,改革遇到阻力很正常,但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原因在哪里呢?也许演员的切身经历可以告诉我们部分答案。
短片2:处境艰难 举步维艰
【解说】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是今年6月份刚刚由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划转而成的全公益性社会文化团体。划转前的商丘市四平调剧团,由于是差额补贴单位,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的30%都要由剧团自己筹措,而作为流传于豫鲁苏皖的一种小剧种,四平调的市场并不广泛,剧团人员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跑市场、保饭碗上。
【同期 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付 梅】甚至连吃饭都保不住,剧团处于半瘫痪状态。
【解说】在这方面,青年演员王蕊,回想起当时自己和朋友一起摆地摊的情景,就有说不完的话。
【同期 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演员 王 蕊】通过卖一些小饰品、化妆品,赚一些外快吧。当时从晚上六点多钟开始,摆到九点钟,步行街人多的话,我们可以摆到十点钟左右。
【解说】白天在剧团排练剧目,晚上去摆地摊挣点生活补贴,一天下来没有个消停的时候。
【同期 王 蕊】下午六点钟下了班后,我们推着自己的三轮车,装上东西,在步行街找合适的地方。
【解说】尽管自己在选择摆摊位置的时候已经很小心了,尽量不影响城市的管理秩序,但是还是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
【同期 王 蕊】当然也被城管队员赶过,当时怀里抱着自己的东西,被城管队员赶得满街乱转,心里也非常地委屈困惑。
【解说】王蕊说自己困惑的就是,自己当时选择当四平调演员是不是错了,甚至想过改行。
【同期 王 蕊】当一个演员失去自己的演出舞台之后,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所有。
【解说】当时的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处于市场少、工资低、人员流失的恶性循环,连正常的演出都需要去借用一些退休的老演员和戏校的学生。
【同期 付 梅】我们四平调剧团以前人员很少,包括行政人员、舞美制作加在一起才20多个人,所以外出演出必须借人。
【解说】这样一种现实又一次改变了王蕊的想法。
【同期 王 蕊】我也想通了,在人员已经很稀少、演出还要靠借人的情况下,不能再一走了之。
【解说】当时,不仅是四平调这样的稀有剧种境况不好,像豫剧这样的大剧种境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商丘市演艺集团的高海荣,2006年以前担任商丘市豫剧院的主弦。他说当时每个月发到手里的工资只有四百多块钱,外出演一场戏补助只有四块钱,一个月下来,就是一个“月光族”。
【同期 商丘市演艺集团职员 高海荣】年轻人吃饭、穿衣开支大,工资还不够自己花的。
问题3:从片子里演员提到的“摆地摊”也好,“月光族”也好,都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改革迫在眉睫。结合商丘的实际,在您看来,推行文艺院团改革的必要性,除了演职人员的个人收入以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改革之前,由于剧团适应市场能力弱、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的影响,文艺院团创作精品少、演职人员演出场次少,收入自然就低,演员们为了养家糊口自谋生路摆地摊也是无奈之举。改革后,市场搞活了,经济效益好了,演艺人员有戏唱了,待遇自然就高了。这是从文艺产品生产者的角度来看。
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为什么文艺院团改革没有发生在10年前、20年前,而是发生在今天,是有其时代性和必然性的。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当人均GDP低于3000美元时,人的需求主要是物质上的需求;当人均GDP在3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间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重;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将进入旺盛时期。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未来文化产业将是一个朝阳产业,拥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势在必行。
问题4:片子里也谈到,四平调是一种稀有剧种,在社会上的市场并不大,也许有人会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没有市场的濒危剧种并没有保护传承的必要,您听到过这样的言论吗(或者说,您怎么看这样的观点)?
首先,濒危剧种,你可以说它市场狭小,但说它没有市场,并不准确。濒危剧种还是有市场的,当然它是一个小众市场、地方市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听四平调,就剥夺别人听四平调的权利。像四平调这样的剧种,只要有人愿意听,它就能一直存在下去。而且,年轻人多喜欢歌曲,老年人多喜欢戏曲,在我身边,很多人年轻时并不听戏,但年龄大了以后,就喜欢听戏了,不仅听,还自己唱。未来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戏曲等传统文艺形式将迎来更多的观众,将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认为戏曲等传统文艺形式没有市场,其实是一种误读。
就保护濒危剧种来说,也有着重要意义。(1)认识历史、道德教化的需要。濒危剧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历史的载体、教化的载体,人民大众的历史认知、社会认知、道德认知,正是在这种文艺形式中保存传承下来的。(2)文化创新的需要。向传统文化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是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3)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生物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生物多样性”,其实文化建设也有一个多样性的问题。文化多样性,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因库,使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正如生物多样性一样,文化多样性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实现了文化多样性,才能说是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主持人转场:正像您说的那样,作为稀有剧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保护传承。那么,改革能给文艺院团带来怎么样的变化呢?来看一个短片。
短片3:改革发展 传承繁荣
【解说】这些天,王蕊和其他演员正在进行全新剧目《冤家亲家》的排练,这部以反映新农村发展变化为主题的四平调剧目,是大家为参加全省戏曲大赛而创作的新作品。
【同期 王 蕊】像我吧,从进团开始接触的都是古装戏,接触这种大型的现代戏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所以说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突破。
【解说】以前为了挣生活费去摆地摊,没有心思去专心研究剧目,为什么现在又开始去尝试对自己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现代戏呢?
【同期】每年国家会给我们一定的演出场次,现在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现在市场多了,我们正在积极充沛人员,工资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不用去每天摆地摊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费了。
【解说】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现在已经规划出了传承保护的具体措施。
【同期 付 梅】动态这一块,就是在排一些传统剧目的同时呢,又挖掘了一些新剧种、新剧目。在静态这一块,咱们继续挖掘整理四平调的有关资料。
【同期 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职工 马望发】这本书是1982年出版的, 一共是两卷。现在隔了30年,又创作了一本《四平调艺术》,一共是三卷,这一套书有80多万字,马上就要出版了。
【解说】高海荣1996年进入商丘市豫剧院,经历了改革的全过程,他说,现在自己早就远离了“月光族”了。
【同期 高海荣】那时候演出补助费是4块钱, 改革后补助费涨了,现在是演一场补助20块钱。一天保持演两场戏,两场戏补助40块钱,比过去强多了。要是按过去那个水平,现在孩子都上不起学,当时每月只有四五百块钱,现在每月能领到2000多块钱。
【解说】从2006年开始,为提升国有文艺院团的活力和竞争力,商丘市尝试对国有文艺院团进行改革。该市以豫剧院为龙头,将市文化艺术学校、市杂技团、市歌舞团等21家文化企业,组建成商丘演艺集团。
【同期 高继锋】它的运行模式是集团加经纪人加市场。所谓集团,是由21个单位组成,这里边有十个演艺团体,有创作机构,有演出基地,还有中介机构,它是一条龙的生产。
【解说】新路子开拓出了遍布全国21个省(市、区)300多个市、县的演出基地,演出剧目类型也从豫剧、四平调、柳琴戏等延伸到包括歌舞、小品、相声、快板书、杂技、魔术等节目,经济效益同比增长20%以上。
【同期 陈新琴】过去到农村,我们演什么老百姓看什么,现在是老百姓愿意看什么我们就演什么。
【同期 高继锋】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转变,但是这反映了我们的经营理念:适应市场,适应观众,适应老百姓的需求。
问题5:片子里几位演员从想演戏而不能演,到现在加班加点排练剧目,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源应该说就在于改革,您认为,咱们商丘文艺院团通过改革,带来的内生动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改革出活力。通过改革,文艺院团演出台口信息丰富了,演出渠道增多了,演出场次增加了,演出“舞台”变大了,演员们个个忙碌了起来,充满了活力。(2)改革出动力。院团在改革过程中,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打破身份界限,一律实行全员聘任制, 按演出场次和剧目角色分配报酬,激发了演职人员干事创业的动力。(3)改革出精品。文艺院团要想在市场拓展、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就必须靠精品。商丘演艺集团精心打造的大型豫剧《浣纱记》、《李香君》、《钟鸣钟庄》连续3年荣获河南省“文华大奖”,实现三连冠,是商丘历史上的重大突破。这正是文艺院团改革的成果。
问题6:演艺集团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这种市场化会不会导致艺术品质的降低?
主持人转场:实现文艺院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演艺人才是关键环节。商丘市文艺院团在人才方面是怎么做的,还有怎样的问题呢?还是跟随记者的镜头去了解一下。
短片4:繁荣发展 人才培养是关键
【解说】作为四平调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拜金荣的亲传弟子,拜小荣对文艺院团改革充满了信心。
【同期 拜小荣】我老师已经不在了,通过这一改革,我更有信心把他老人家的艺术精神传扬下去、发扬下去,把四平调传承好。
【解说】拜小荣说,传承好四平调艺术,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需要年轻人不断加入。但是现在这方面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同期 拜小荣】现在进了几个人了,但是留不住,得把(组织)关系给办了,如果不办呢,人家就不在这里。
【同期 高继锋】能不能打出去、能不能成为品牌、能不能使团体发展壮大,关键是一个人才的问题。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这是个关键问题。
【解说】把人才引进来了,接下来怎么样去培养呢?正在排练的这位年轻演员叫张俊杰,一个月前刚刚从山东省一家剧团应聘到商丘市演艺集团。刚到这里的第二天,让他意想不到的事就发生了。
【同期 商丘市演艺集团演员 张俊杰】我是4月27日到这个团的,4月28日就跟团外出演出了,一个多月大概有五六十场演出。
【解说】一个刚刚进团的年轻演员,一天平均有两场演出,如果是在以前的剧团,也就是在春节的时候,许多老演员都回家过年了,才能轮得到年轻人上场。
【同期 陈新琴】在演出方面我们提供很好的平台,给他们压重担,从小开始吧。先叙三言两句啊,他们一开始不会化妆,老演员给他们化好,先学习,逐步地进行严格的训练。
【解说】同样是年轻演员,张贝贝从河南省艺术学校毕业后就应聘到了商丘市演艺集团,同样是在她报到的第二天,她也被安排上场演出,角色是一个小红娘。由于紧张,上场时她竟然忘记了戴话筒。
【同期 张贝贝】本来戴的是胸麦,没有戴上,就手拿着上台了,那次下面的观众也特别特别多。当时忘戴话筒,上台了就非常非常紧张。
【解说】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演出结束后,团领导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还一直地安慰开导她。
【同期 陈新琴】如果你吵她,她会更紧张。下来以后要安慰她,提醒她以后要注意,提前检查好、提前扮好相,要比上来就吵她就批评她的效果要好。
问题7:人才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基本载体,一个院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自身发展的程度。您认为,文艺院团怎么样才能吸引到人才、留得住人才?
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人才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一是环境留人。营造公平、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人尽其才。二是政策留人。为引进的优秀演艺人才优先解决户口、子女入学、社保缴纳等生活问题,重奖创作出文艺精品的演员等。三是待遇留人。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使演员获得与其付出相应的收入,确保演员没有后顾之忧。四是事业留人。演员在获得演出收入的同时,更希望获得演艺事业的提升,政府拿出资金支持改革后的院团创作符合时代潮流的优秀作品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大赛,鼓励年轻演员参加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使每个演员都能在演艺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问题8:改革给文艺院团带来了发展的曙光。对于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您还有什么样的对策和建议?
(1)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用项目带动发展。(2)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能力,酒香也怕巷子深,应当坚持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导向,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品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牢牢把握特色文化产品与主流市场需求的关系,开展能够满足本地人和外来客人基本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3)提高文化产业的融资能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
聚焦观察:
文艺院团改革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改革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接下来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如何给他们更多的政策支持、项目支持,使他们有力量、有实力参与市场的竞争,有能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从而扛起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本篇文章来源于商丘网 原文链接:http://www.sqrb.com.cn/sqrb/html/2012-06/26/content_16398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