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到睢县制鞋产业园调研。
宜居之城
宜业之城
和谐的人居环境。
2015年5月6日,省长谢伏瞻(右二)到睢县制鞋产业园调研。
风景美如画
产业集聚区一角
核心提示
“十二五”时期,睢县产业集聚区晋级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14年度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排序由2012年的89位上升到2013年的45位、2014年的第6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14年度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先进县”。同时,睢县相继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制鞋产业基地、国家园林城市、河南省卫生城市、河南省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县、宽带中原示范试点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项又一项弥足珍贵的荣誉接踵而至,这座千年古城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才得以向世人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走近睢县,答案逐渐清晰。
科学定位 谋划务实蓝图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发展。睢县坚持把自身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审视,注重从全局和长远角度考虑问题、谋划发展、推动工作,做到选对路、走好路。
从2011年开始,睢县一年突出一个主题,分别为“开局之年”、“奋进之年”、“提升之年”、“创新之年”、“统筹之年”,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发展不放松,奋力拼搏,务实重干,持续围绕“争先晋位、富民强县”一个目标、落实“标准提升、工作提速、干部提神”三项要求、明确“建设中原制鞋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原生态文化名城、和谐幸福睢县”四项任务、突出“产业集聚区、新型城镇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四项重点工作,推动“二产三产联动发展、产业城市互动发展、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经济民生和谐发展、政府市场互补发展”的总体思路,一个思路贯始终,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保持定力、持续作为、扩大成效,这些思路和举措转化成为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后发赶超、跨越崛起的良好态势。
精心培育,两大产业崛起
睢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要抓手,把培育主导产业、做大产业集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举措常抓不懈。
在充分认识科学分析全国鞋业转移布局规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县委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培育制鞋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东引”即向东抢抓承接东部制鞋产业转移机遇,倾力打造中原制鞋产业基地;“西进”即向西抢抓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机遇,围绕智能终端产业搞配套,倾力打造中原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承接产业转移的特色发展之路,较短时间内主导产业实现了无中生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大转变。
做大龙头,培育产业集群。以安踏鞋业入驻为契机,把握“东鞋西移”规律,抢抓沿海制鞋产业转移机遇,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成基地,十年创鞋都”的发展目标。先后引进制鞋及鞋材配套企业59家,中国市场十大运动鞋品牌中已有阿迪达斯、耐克、安踏、李宁、361°等6大品牌落户睢县生产,全县制鞋产能达到5000万双,建成了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集生产加工、商贸物流、研发设计、教育培训、品牌展示、检验检测于一体的“中原鞋都”初具规模。相继落地富士康、上海西默科技、韩国岱隆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0多家。富士康集团(睢县)产业园CNC机台装机总量达到5000台,发展成为富士康集团在河南重要的手机配件生产基地,并与三星、华为、小米等品牌手机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延链补链,完善产业配套。着力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通过引进一批知名整鞋生产企业、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得到巩固,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相继引进了从事EVA、DE、海绵生产的至和鞋材,以发泡生产为主的鑫润鞋材,以复合、抽条、面衬生产为主的华兴鞋材、荣泰鞋材、中意鞋材,以生产制鞋专用无纺布等面料的春和布业,生产鞋楦、电绣、刀锯等制鞋所用的原材料企业,以及高频印刷、彩印包装等流程逐步配套齐全。
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层次。加强与专业机构沟通交流,先后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鞋业协会、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四川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10余家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加强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培养,免费为企业组织申报专利26项,引进制鞋设计、编程设计、模具制作、质量检测等专业技能人才近300名。主动对接促成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地睢县。重点建设了集商务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以数字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为突破口,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为产业集聚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通信网络服务支撑。大力发展“互联网+制鞋产业”,把招引鞋业外贸公司作为招商的重点,重点打造睢县电子商务中心,吸引30余家电商贸易企业入驻,帮助制鞋实体工厂寻求广阔的销售市场,推动制鞋产业向纵深发展。通过五年持续努力,睢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最具竞争力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最具投资法治环境产业集聚区和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并晋升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37.18亿元,年均增长15.1%。
重点突破开创发展新篇
睢县坚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区、新型城镇化四项重点工作,以深化改革增动力,以扩大开放添活力,以四项重点带全局,持续探索传统农区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
着力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招应多变”、“一举求多效”的综合性举措。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创新招商方式,按照“五定”的原则,明确“选好点、派对人、紧盯住、抓落地”的思路,积极开展驻地招商、小分队招商和领导带头招商,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项目落地率。富士康实训工厂、安踏鞋业、百盛鞋业、顿汉格力配套、岱隆电子、丹尼斯城市广场、中央城市广场等一批项目相继落地。全县引进各类项目600个,包括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3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项目200余个,电子商务企业200余个;利用省外资金188.1亿元。
着力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完善“责任落实、工作推动、督查问责”三项机制,落实“标准提升、工作提速、干部提神”三项要求,严格落实“一线工作法”,坚持周调度、月督查、季观摩,优化建设环境,加大项目联审联批力度,重点积极破解影响重点项目建设的土地、资金、电力、人力、环保等瓶颈制约因素,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高起点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促进产业升级的项目,努力做好项目谋划、衔接、服务和建设督查工作。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充分发挥该县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争取申报项目,加大项目联审联批力度,提高审批效率。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提高“两不接触”和“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水平,为项目落地和建设提供优良环境。全县共安排省市重点项目136个,完成投资417.71亿元;县定重点项目540个,完成投资480.21亿元;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425个,总投资22.36亿元。安踏鞋业、豪烽鞋业、华莹鞋业、富士康电子、西默电子、鼎丰木业、新浩纸业、新荣纸业和恒升冷轧钢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
着力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按照“四集一转”,产城融合要求,完成了产业积聚区产业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化,规划面积19.69平方公里,现已建成7.07平方公里,五纵五横骨干道路建成通车,道路绿化、数字电视、输变电、通讯工程、供排水、强弱电施工全部竣工,南苑、东苑、北苑社区已经建成,集聚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主导产业逐步清晰,产城一体、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入驻企业129家,用工总数近6万人。
着力把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作为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突破口。明确了“一城五区、融合发展”的中心城区发展思路,精心规划城市,精致建设城市,精细管理城市,精明经营城市,城市框架科学合理,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四个旧城片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快推进,睢州国际酒店、党校及会展中心、五个精品住宅小区等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高标准实施了北湖景区升级改造、袁家山透绿改造、世纪大道绿化、北湖景观桥建设等工程。连霍高速快速连接线畅达便捷,全县人民期盼已久的商登高速建成通车,制约睢县发展的交通瓶颈正在逐步打破,进一步密切了和商丘、郑州的联系,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格局。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央大街北延、湖东路北延、富民路、襄邑路和复兴路等城市道路体系逐渐完善。建成第二水厂、第四水厂、城市污水处理厂、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投入使用,实施“气化凤城”工程,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2%。北湖“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恒山湖湿地公园竣工开园,为打造中原生态名城奠定坚实基础。加大了城市管理整治力度,开展了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早晚夜市、户外广告等七项专项治理活动,城市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相继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8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1%。
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环境
睢县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坚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2710元增至2015年的21617元,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4578元增至2015年的8133元,年均增长12.1%。投入整村推进建设资金16765万元,涉及80个贫困村,贫困人口减少8万人。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乡就业人员达3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县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8万人;劳务输出110.3万人次,劳务创收61.2亿元;五年就业培训3.12万人,创业培训0.08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44.1万人、1.97万人、0.62万人、3.2万人、3.4万人、2.2万人、2.6万人;各项社会保险金收入32464万元,支出37932万元。保障性住房稳步推进,实施了19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总投资17亿元,提供房源17966套。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新建幼儿园13所,城东新区小学、初中、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县、乡、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完善,全县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20所,完成了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新址搬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补偿参合农民520.24万人次,累计补偿总金额10.34亿元,参合率达98%以上。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是全省受到表彰的4个先进县区之一。
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建成县电视台综合大楼、博物馆、图书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县图书馆升级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县17个乡(镇)建成综合文化站,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同步发展,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铁人三项比赛最佳赛场”,具备承接大型国内体育赛事能力。
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推进。注重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完善矛盾排查化解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强化源头防范,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受到省委郭庚茂书记的肯定。完善县治安防控指挥中心建设,在城区和20个乡(镇)安装高清晰
视频监控,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违法犯罪,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被表彰为“全省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和“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县”。
转变作风激发干群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