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护理工作30多年,她始终扑在一线,疫情来袭她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她爱琢磨,带着同事不断创新护理技术、探索危重患者查房模式、构建护理质控体系;她永远把患者放在心头,总是对年轻的护士们嘱咐:“走到患者床旁,近点,再近一点。”
她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第49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张颖惠。
白衣燕帽,初心不渝。她用三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坚守、担当,践行着南丁格尔的永恒誓言,写下一个护理人的最美篇章。
“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提到2020年新冠疫情初起时的情景,张颖惠记忆犹新。那是2020年2月1日,正月初八,张颖惠刚刚结束了紧张的疫情防控督导任务返家,就收到医院紧急组建重症护理人员援鄂的消息,她毫不犹豫请缨出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曾经是ICU护士长,又是护理部副主任,这时候我不上谁上!”第二天,她便登上飞往武汉的航班。
张颖惠被任命为山西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同时担任医疗队100人护理团队的队长。这100人来自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专业,年龄、技术、经验也各不相同,要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来应对复杂环境和复杂工作,并非易事。张颖惠废寝忘食,没日没夜,不仅带头奋战在一线,还探索出循环矩阵排班、组建亚专业小组等做法,从而快速形成高效护理团队,也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并不是张颖惠第一次出现在疫情前线。2003年非典期间,张颖惠就是医院第一批、科室第一个深入非典病房的医护人员。
“我们就是普通的护士,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张颖惠说。
“要想守护患者健康,必须要深耕专业,不断创新”
“在一些人眼里,护士不过是打针、输液、发发药,但其实护理工作的专业性正在日益凸显。”张颖惠说,“要想守护患者健康,必须要深耕专业,不断创新。”
为解决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问题,张颖惠探索开展了全省首例机械通气患者三腔营养管盲插技术;为解决复杂、危重及大手术患者涉及多学科护理的问题,她创造性探索“床旁一小时”查房模式,提升了患者救治成功率;她还与同事们探索构建三级质控体系,形成以日常监管、过程质控、终末评价为主导的日巡查、月督导、季质控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护理的专业性还体现在每一次操作上。张颖惠曾经护理过一位患有渐冻症的老大爷,患者需要每两小时做一次翻身拍背,每次需要拍300下。张颖惠和同事们每次都会准点做这项工作。这位患者卧床10年,没发生过护理并发症。
一次,一个八岁的孩子因车祸导致多脏器严重受损,经历大小七次手术后送入ICU,张颖惠带领团队为其定制了精细化方案。一次查房中,她发现孩子腹股沟伤口处有出血,立刻判断可能是股动脉破裂。她一边让护士加压止血、抗休克,一边紧急联系手术。经过抢救,孩子最终转危为安。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干护理工作,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是张颖惠最常说的一句话。把自己当做病人、当做病人家属,与他们同频共振。
援鄂期间,病区里有个年近七旬的芳姨,全家都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家人与她不在一个医院。芳姨因为骨折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靠护理人员照顾,心情低落。张颖惠没事就会去看看芳姨,慢慢熟悉后,两人交上了朋友,无话不聊。张颖惠还与社区协调,解决了芳姨出院后无人照料的难题。一直到现在,两人还会时常发信息互相问候。
在张颖惠30多年的护理工作中,“芳姨们”的故事数不胜数。
即便是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张颖惠也要求护士用耐心和爱心去关怀。“在ICU的病人,他们没有家属陪伴。”张颖惠说,“所以我会告诉每个护士,不能因为患者昏迷、镇静,就忘了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要跟他交流,给他关怀,病人都能感受到。”
“如果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做一个好护士,我想那就是——走到患者床旁,近点,再近一点。”张颖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