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是新乡先进群体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既属于新乡先进群体事业的拓荒人,又是新乡先进群体事业的继承者、光大者。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吴金印在新乡先进群体中的地位和他的成长历程,先进之间的代际传递脉络清晰,史来贺、郑永和等新乡老典型的引领和影响显而易见。吴金印和史来贺是老朋友,1959年,吴金印刚当上大队干部,就到刘庄向史来贺学习。史来贺出名后,上级调他去当大官,他不走,这给吴金印留下了深刻印象。郑永和也是吴金印的领路人。1974年春天,郑永和住在汲县(今卫辉市)狮豹头,和吴金印床挨床、铺对铺。当时,狮豹头正在架桥,郑永和对吴金印说:“桥百十米长,以现在这个进度,大汛到来之前很难完工。洪水一来,把桥洞下面用来券洞的土冲垮,肯定是前功尽弃、劳民伤财!”吴金印听后,立即调整了方案:夜间加班运石运土,白天加班碫石砌桥。俩人拉一辆平车,一人驾辕,一人牵绳帮车,和年轻人进行劳动竞赛。
吴金印对群众感情极深,是群众的“老伙计”,群众有啥话都找他说,这种感情既源于党的教育,更来自于和群众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互相温暖、互相砥砺。吴金印在狮豹头乡池山村驻队时,天天给五保户杨务新家担水。吴金印派饭派到他家,他家最值钱的是两只老母鸡,吃盐、打油全靠鸡蛋去换。老两口儿把那只最肥的母鸡杀了,炖了一上午,端到吴金印面前。吴金印不吃,杨大娘哭了,吴金印也哭了,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可我是干部,不能搞特殊!”池山村军烈属宋大娘带着5个孙子艰难度日,吴金印在她家住了一年多,天天挑水扫地,老人生病时为老人端尿盆、洗脚。老人去世后,老人的孙子宋双喜瞒着吴金印给他刻了个碑,吴金印让他把碑打碎。宋双喜就冲吴金印嚷:“你打一个,我再立一个,你再有本事,我心里的那个你打不碎吧?”
吴金印拜群众为师,率群众奋斗,从不贪占群众的功劳。卫辉市唐庄条件差,如何发展,吴金印向群众请教。1988年秋,3个月没下雨,吴金印检查旱情来到侯庄地界,突然看见一片浓绿,一位老农正在侍弄山楂树,就上前问他咋会想到种山楂。老人说,山楂树是铁杆庄稼,最顶旱。咱这儿的地,种旁的不中,种果树中。吴金印据此提出了在北部丘陵地区发展林果业的思路。吴金印带着唐庄群众连续奋战13年,把“老狼沟”西山变成了花果山、米粮川,群众把“吴公山”三个大字刻在山上。吴金印说,改造穷山恶水是大家的功劳,这一弄我成贪污犯了,夜里睡不着觉,把“吴”字刻掉,换成“唐公山”。但群众编了顺口溜,还是叫“吴公山”:盛世休闲逛公园,西山变成金银山,不管山色如何变,百姓就称“吴公山”。
吴金印与时俱进,造地多打粮食实现“温饱梦”、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小康梦”,“三化”协调发展实现“城镇梦”,一直有新思路。“石头经济”使山区群众致富,但粉尘也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吴金印决定关停污染严重的石砟厂和石灰窑。一些人想不通,感到心疼,吴金印就跟大家说:“咱发展经济还不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如果环境破坏了,就是给个金娃娃也不能抱!”唐庄有了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世界500强百威啤酒、北新建材等企业的入驻。吴金印坚持科学发展,注重长远设计,请来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在唐庄镇住了近一年的时间,搞普查,搞调研,编制唐庄发展总体规划,绘制了唐庄发展的美好蓝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传递了农村土地改革的信号,吴金印看到了土地规模经营的时机已成熟,不顾年高体弱、天气严寒,把办公室搬到四和社区,在社区住了一个月,入家入户做群众工作,社区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完成,“家家高兴、户户满意、人人得利”。
对群众大爱,为工作忘我,使吴金印顾不上家,心中常有愧疚,利用开会办事的机会,他有时也回家看一看,给父亲洗脚,给母亲梳头。但一件事却成了吴金印心中永远的痛。1973年10月,吴金印正带领干部群众拦河造田,1岁多的小女儿患上败血症,妻子多次打电话要他回家给孩子看病。工程正是关键时刻,看看几千人都在拼命,吴金印安慰了妻子几句,始终没有离开工地。但女儿却因为贻误治疗问题,成了聋哑人。但是,女儿没有记恨他,后来学会了发短信,第一个短信发给了吴金印:“您是我的好爸爸。”
吴金印至情至性,朴实纯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炽热得像一团火,温暖群众,有发展的瘾、干事的劲、成功的法;朴实得像老农,在纷纷扰扰的世相面前,踏实、安心、平静;沉默得像一座山,巍峨、耸立、刚毅;澄澈得像一池秋水,让我们照见自己、洗净灵魂。(新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