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和祖国之间发现“我们”,确认彼此的情感联结,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共同体意识”
内敛含蓄的东方人拙于表达感情,挂在嘴边嫌浅薄,藏在心里怕淡漠,需要一个既切合心意又符合个性的载体。临近国庆65周年,一名海外留学生发起“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倡议,一下子戳中了国人的情感点。短短几天,该话题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超过6000万人次。一些城市以及世界各地的中国网友以模仿“冰桶挑战”的方式来吸引参与者:秀国旗合影、为祖国“点赞”,并向下一城市发“挑战书”。网友这般追捧,说明“祖国”两个字,在很多人心中如此灼热。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习惯于以如此具有形式感的方式来吐露情怀,但只要是内心的声音,又何妨落落大方地讲给人听?古人说过,爱国如饥渴。人饿了要吃饭,生长于斯所以爱国,无需遮遮掩掩。正如该活动发起人雷希颖所言:爱国,就要大声说出来!更重要的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我和祖国之间发现“我们”,确认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是不可缺少的“共同体意识”。
不要认为这可有可无。当前,总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一些含糊暧昧的说辞,将爱国污名化。你说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有人就说何曾有一寸土地属于公民;你说人民至上,有人就会反问人民到底是谁。质疑者可能各有动机,然而,频段不同只是鸡同鸭讲,进而形成“沉默的螺旋”,把讨论变成了无谓的争吵。当沉默的螺旋中理性的声音被淹没,如果不能激起情感的共鸣,爱国的大气层就难免流失,形成空洞、变得稀薄。
李大钊说,“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家而不爱”。爱国,就去建设一个可爱的国家;不能反过来从自己的角度考量,这个国家值得爱,才去做点什么。真正的爱国者,也可能会“爱之深责之切”,但绝不会停止行动,他们总是对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同胞,怀抱质朴的关爱之心。
沈阳有一位82岁的老人张作梓,义务修补公路25年。他是低保户,家境不好,蜗居在30平方米的小屋,家徒四壁,但墙上挂满“筑路为民”“助人为乐”的锦旗。老人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十分遗憾,哭着说干不动了。这样的“补路老人”还有不少,他们可能更有理由抱怨,可为什么还愿意奉献?正因为,他们理解的国家,不是抽象的利益联合体,而是许许多多和自己一样的人,由身边的邻居、同事、需要帮助的过客等有血有肉的人组成。国家于他们,首先是个情感共同体。融入“我们”的崇高,生活的缺陷,变得如此微不足道。
只要身体里流淌的血脉变不了,爱国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与其天天饱含泪水,或者天天陷于口水,不如用行动来证明拳拳之心。该不该保护国货的讨论可以有,但势不两立却是舍本逐末;中国的发展策略可以各抒己见,但互骂爱国贼却是本末倒置。要知道,爱国不是一个人的事业,本该同路人越多越好。一个人的情感再深沉,也不如一群人的情感来得汹涌;一个人的行动再壮烈,也不如一群人的行动来得澎湃。由“我”而“我们”,正是爱国这一宝贵情感的升华所在。
民齐者强。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都能放下分歧,抛开争议,在凝聚最大公约数上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就一定会带着每一个公民的梦想扬帆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