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金垴村民住上平原新社区
人民网郑州10月6日电(石国庆) 如今的武旭红,真切感觉自己变成城里人——不再从地里抛食,而是和城里人一样,拿工资,有社保。他在一家铁合金厂做修理工,每月收入4000多元。现住河南安阳县曲沟镇洪岩第一社区,75平方米的精装房,天然气、地暖、太阳能热水器一应俱全,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过去,武旭红住在豫冀搭界的太行山深处、漳河水岸边,一个名叫盘金垴的小山村。这里山清水秀,但人穷地薄,交通闭塞。山里人想进趟县城,早上八点出门,中午十二点才能到。孩子们上学要到对面的河北磁县。万一有个小病小灾,除了找邻村的赤脚医生,或用点“土法”,就再也没咒念。
“不想回去了。”武旭红和妻子笑盈盈地说。大女儿在曲沟一中读初三,小女儿在洪岩小学读一年级,“工作生活比在老家强好多倍”。2012年,盘金垴村25户105名村民搬迁到距市区5公里的平原新社区,每户直接受益10多万元。
主持整村搬迁的,是个外来干部,人称“老海”。“村里水、电、医、学、路等条件不具备,再改造也不行,不搬迁,盘金脑村就永远没有出路!”摸清楚村情民意后,老海下定决心。
老海协调环保、扶贫、水利、电力等部门,筹集搬迁资金625万元,历时两年,克服资金、重土难迁、落户选址、再就业等重重困难,不仅圆了村民们走出大山的梦,还帮助他们找好了营生。
老海名叫海付恒,正式身份是河南省环保厅辐射环境管理处副处长。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老海的身份是驻盘金垴村“第一书记”。
海付恒是2010年以来河南1.4万名驻村第一书记的优秀代表。今年,河南省委决定,省、市、县三级联动,继续选派1.2万名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
“要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在动员会上勉励“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如何选、怎么派?
“量体裁衣”选干部 落后村庄全覆盖
“第一书记”如何产生?河南专门出台实施意见,确定从党政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以及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的优先。其中,省直单位一般选派副处级以上干部;市直单位一般选派副科级以上干部。
为把最合适的干部派到最需要的村,河南根据每名“第一书记”的工作经历、专业特长,“量体裁衣”,因村用人。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从有党务工作经验的干部中选派,着力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升党员队伍素质能力上发挥作用。对贫困村,从熟悉经济工作或在涉农方面有专长的干部中选派,着力在选准发展路子、引进项目资金、带领群众致富上发挥作用。对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从现帮扶单位中继续选派优秀干部,着力在做好疫情防治、维护社会稳定、改善群众生活上发挥作用。
“第一书记”往哪里派?河南今年首次明确“三个全覆盖”。河南省委组织部一处处长郭跃丽介绍,“对于按照全省行政村总数10%的比例,倒排出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按照‘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出全省贫困发生率、全村年人均收入低于本县(市、区)平均水平的60%、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标准建档立卡的贫困村;省委2004年、2007年两次研究确定的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予以全面覆盖。”
“与往年相比,今年选派第一书记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落实好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第一书记要真正把村情民意吃透,把扶贫对象搞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强调。
“青山绿水,一帮穷鬼”。在距郑州500多公里的商城县石冲村,流传这么一句话。来自省国税局的驻村干部郑强,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他结合当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围绕“茶园”大做文章,通过争取科技扶贫项目,利用集体荒山建成400亩生态茶园,支持茶叶种植户创办“茶叶生产合作社”,入社的120户农户年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第一书记”如何“待得住”、“干得好”?
单位做后盾 经费有保障 考评有激励
第一书记如何“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河南省委组织部提供“保姆式”服务,奏出工作推进和机制保障 “三部曲”。
完善培训和传帮带机制。开展岗前培训,邀请基层领导、专家、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讲授三农、基层党建、法律、基层治理等专题课程,帮助第一书记尽快进入角色,开展工作。
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河南率先明确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驻村任职工作第一责任人,举单位之力,为派驻村提供人才、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支持,变“单打独斗”、“小作战单元”为“集团作战”。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强调:“要从扶贫资金中专项安排帮扶经费,同时给第一书记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完善考评监督体系。建立第一书记入村工作台账,落实驻村日记、考勤卡、群众意见卡“一记双卡”制度。推行“四个优先”,即同等条件下,第一书记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方面优先。
2011年以来,仅南阳市就有9名第一书记被提拔为副处级干部,68名第一书记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
老百姓眼中的第一书记怎么样?
接地气、干实事,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河南选派优秀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使软、穷、散、乱村整体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巩固了基层政权、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密切了干群关系。
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仅省直派出的第一书记就为派驻村引进资金2.5亿多元,引进项目138个;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04个,培养种植养殖专业户1226户;改造农田水利设施245个,打机井980眼,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以驻马店市为例,5年来派驻第一书记的92个村共发展党员398人,培养“双强”村支部书记82名,34个派驻村由“后进村”一跃成为“先进村”。全省998个软弱涣散村中,先后有944个派驻村党支部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驻村第一书记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打通了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内乡县农业局驻瓦亭镇庞集村原第一书记周建奎,将一个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集体债务40多万元的省级贫困村变为全县先进村。他带领群众建起130个沼气池,争取项目资金400多万元,建起1600亩烟叶基地和千亩薄壳核桃基地和千亩小麦良种基地。乡亲们富了,周建奎却在一次联系项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以身殉职。当地老百姓眼含热泪说:“原以为他只是来镀金,没想到干得比我们还实在”。
“第一书记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河南省委定下基调,派驻村面貌不改变,派驻单位不脱钩。
“通过选派第一书记,深入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紧紧抓住贫困村、贫困户这个薄弱环节,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如期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说。
在第一书记的帮扶带领下,越来越多“武旭红”们的幸福生活乐曲将在中原大地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