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到对方“家里”走走,营造良好氛围并加深相互理解,无疑能拉近两国关系,并有助于实现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文/李青燕
2015年12月25日,印度总理莫迪在结束对阿富汗访问后的归国途中突访巴基斯坦,与巴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短暂会面。国际社会热议莫迪的“意外之访”,对印巴关系改善充满期待;但同时也应看到印巴矛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两国实现“融冰”仍任重道远。
“突访”背后有深意
25日离开阿富汗前,莫迪突然在社交网站推特上发布留言称,回国途中将顺访巴基斯坦,“期待今天下午与总理纳瓦兹·谢里夫在拉合尔会面”。两位领导人随后在谢里夫的家乡拉合尔进行了一场“私人聚会”。当天恰是谢里夫的生日及谢里夫孙女的婚礼,良好的氛围使双方领导人的会见轻松许多。
当然,除了聊家常,双边关系肯定是莫迪与谢里夫会谈的主要话题。巴外交部发布的官方声明说,两位领导人决定推动对话进程,为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继续合作。
这场看似“即兴之旅”的访问,颇具莫迪喜欢出其不意的做事风格。但作为一国领导人,莫迪此时出访巴基斯坦必有内政外交的深思熟虑,出访形式只是为目的服务。
从印度国内来看,莫迪执政以来,改革囿于传统模式和社会集团利益尚未取得预期成效。印度人民党自身问题日益凸显,党内派系之争削弱了党的凝聚力。莫迪提出了《商品与服务税法》《征地法》等关键改革法案,希望为拉动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和促进工业、制造业发展等扫除障碍,但遭到国大党、草根国大党和左翼联盟强烈反对,以及湿婆军、阿卡利党等重要盟友抵制。此外,莫迪政府改革进度还受到地方邦选举掣肘。为避免给重要邦选举造成负面影响,莫迪一度将《征地法修正案》暂缓提交议会审议。然而,印度人民党相继在德里、比哈尔等关键地方邦选举中惨败,预示莫迪执政“蜜月期”过早结束。新政推行艰难,莫迪亟需外交成果为之加分。
从印度外交来看,莫迪上台以来,打出“邻国优先”外交旗号,主动出击,积极开展周边外交。先是邀请包括谢里夫在内的所有南亚国家领导人出席其就职典礼,向外界传递出积极信号。随后莫迪几乎遍访周边诸国——不丹、尼泊尔、缅甸、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首访不丹展示“魅力攻势”,在尼泊尔刮起“莫迪旋风”,缅印关系得到强化,斯印关系重新热络,孟印签订领土边界协议,一系列动作拉近了印度与“后院”国家的关系,夯实了印度的地区优势。
然而,好景不长,印度过去惯常的作风让邻国质疑其“邻国优先”政策。印度借制宪问题对尼泊尔实施非正式禁运,导致尼燃油危机、药品食品短缺,民众生产生活严重受困。尼泊尔国内掀起反印浪潮,尼印关系降至新低。
莫迪上任之初巴印关系的回暖也稍纵即逝。由于不满巴基斯坦驻印度高级专员会见克什米尔独立派领导人,印度政府取消了原定2014年8月举行的印巴外交秘书级会谈,巴方对此表示强烈抗议。两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互相指责,甚至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加德满都峰会期间没有举行会谈。2015年7月,莫迪与谢里夫在俄罗斯乌法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举行了会谈,双方同意举行国家安全顾问级别会谈。然而,原定于8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这一会谈最终未能实现。
印巴关系的僵持令莫迪推行“新邻国外交”战略成效打折。无论是促进地区经济融合与互联互通建设,还是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印度都离不开巴基斯坦的支持与合作。在访问阿富汗期间,莫迪或明或暗不止一次提及巴基斯坦。莫迪承认,阿富汗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包括巴基斯坦、伊朗在内的邻国相助。印主动与巴缓和关系既可以树立其大国形象,也有利于周边国家增加对其信任。于是,莫迪选择了此次能够迅速拉近关系并引起各方关注的“突访”之行。
“世纪宿敌”对话走走停停
为何一次仅三个小时的访问引得国际媒体纷纷报道?因为印巴被称为“世纪宿敌”。
印巴长期对抗,边界争端是横亘在两国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克什米尔问题是殖民时代的历史遗留,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三次印巴战争中的两次皆是因此而起。1999年,印巴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再次爆发边境冲突,险酿成印巴第四次战争。
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两国对此地均宣称拥有主权,派驻精锐部队驻扎在实控线附近。两军对垒处于高度战备状态,加之这条实控线犬牙交错,擦枪走火事件持续发生。而两国之间尚未有有效的边境管控机制,发生摩擦极易升级。近两年来,印巴在克什米尔争议地区的交火事件不断,有的军事冲突带来的伤亡达数十人。此外,这一地区还活跃着主张独立的极端武装组织,时常给印巴双方制造麻烦,往往成为印巴冲突的“引信”。
克什米尔问题还是印巴对南亚区域主导权争夺的缩影。印巴分治后,两国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上针锋相对,不惜一战。长期以来,印巴互有攻守,但伴随两国综合国力发展差距拉大,印巴实力对比进一步失衡。尤其是“9·11”事件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巴基斯坦的内外安全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增长放缓,能源危机严峻,外资缩水。相对而言,印度所受恐怖袭击影响较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印度逐渐在南亚占据绝对优势,不再视巴为强有力的地区威胁,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底气更足。而巴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军方对印度态度一贯强硬,巴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回旋余地有限。
受困于克什米尔问题以及水资源纠纷、反恐分歧等,印巴虽然自2003年签署停火协议,2004年开启了和平对话进程,但一直以来两国关系不睦,和谈之路走走停停。2008年的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又令曲折前进的印巴关系大幅倒退。印度中断了与巴基斯坦持续五年的全面对话,印巴关系跌入冰点。
2010年以来,印巴两国恢复了包括外交秘书级会谈在内的部分双边会谈。2011年,时任印度总理辛格利用印巴板球比赛之机,邀请巴总理赴印观赛,“板球外交”促使两国关系重回对话轨道。
2013年,巴总理谢里夫上台后,积极改善与印度的关系,表示不会允许巴基斯坦武装组织攻击印度,释放多名关押在巴监狱的印度人,向印移交被扣押渔船,应邀参加莫迪的就职典礼等。莫迪执政伊始也释放出与巴和解的信号,但印巴积怨已深,边境冲突时常搅局,两国紧张局面至今未得到实质性转变。
印巴关系回暖尚需时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巴关系也非“喝杯茶”就能“解冻”。印巴回暖之路仍任重道远,但当前的内外环境为两国关系改善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是地区经济融合趋势。南亚地区内部经贸融合度较低,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阻滞了域内各国经济发展。包括印、巴在内的南亚各国均将振兴经济作为优先政务,而融入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周边经济体实现联通是大势所趋。
印度积极“向东行动”,推出“季风计划”,并加强与中东、西亚、中亚国家关系,力图打通东西、南北能源和贸易通道。巴基斯坦与中国共建“中巴经济走廊”将极大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形成经济共振。印巴对抗已使南盟框架下的电网、铁路网等域内合作项目受阻,伊朗-巴基斯坦-印度(IPI)、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等能源项目进展缓慢。两国只有缓和关系,建立互信,才能使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区域合作取得进展,共同受益。
二是地区安全形势需要。当前,南亚安全形势趋紧,塔利班、“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各股极端恐怖势力纵横交织,伺机而动。2015年下半年,阿富汗的安全形势恶化,塔利班频频发动攻势,阿军警与平民伤亡人数骤增。极端组织趁乱加紧向南亚、中亚各国渗透,印巴国内安全局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印度密切关注阿富汗事态,向阿提供了大量援助。巴基斯坦既深受极端势力之害,又对解决阿富汗问题起到关键作用。印巴关系回暖将有助于缓和双方在阿富汗的利益争夺,促进阿和平进程,并稳定地区安全形势。当然,印巴关系转圜还需谨防极端分子制造事端,挑起仇恨。
三是国际和地区国家推动。国际媒体对莫迪访巴均做积极报道。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称印巴改善关系将有利于整个地区的民众。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表示,希望印巴两国保持和加强对话。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作为印巴共同的邻居和朋友,中方乐见并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印巴继续通过对话增进互信,实现共同发展。中国一直在印巴和平对话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随着中国更加重视与南亚地区的合作,中国加强了与印巴两国的经济互动,有利于印巴之间的和解进程。2015年7月乌法峰会上,印巴同时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为印巴两国的和解与合作提供了新平台,有助于两国缓和关系,加深互信。
合则利,斗则伤。在莫迪本次访巴前不久,印巴关系缓和气氛渐浓。2015年11月30日,莫迪与谢里夫在巴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进行了短暂会谈。12月6日,两国国家安全顾问在曼谷举行会谈。12月8日,印度外交部长苏什玛·斯瓦拉杰访巴,两国同意展开全面对话。因此,可以期待,莫迪此次访巴将有利于印巴关系加快回暖。
印巴两国之间长期以来存在复杂争端,显然不可能仅靠一两次对话或者访问双方就能冰释前嫌。但是,多到对方“家里”走走,营造良好氛围并加深相互理解,无疑能拉近两国关系,并有助于实现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