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化解俄乌冲突的基础上,通过渐进的观念转变和长期的能力建设,欧洲才能确立起独立的战略定位,才能为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提供真实和坚强的保障
乌克兰危机牵动全球视线,人们对欧洲能否重塑安全、再造和平高度关注。回顾历史,欧洲从来不乏对和平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95年发表著名的《论永久和平》一文,从实践理性的角度提出了建构人类永久和平的设想。即便是在冷战时期,欧洲各国也能通过对话协商努力构建共同安全架构,并通过《赫尔辛基最后议定书》和《新欧洲巴黎宪章》等共识探索出“安全不可分割”的重要原则。然而,长期以来,“赫尔辛基精神”并未在欧洲真正落地生根。俄乌冲突爆发,欧洲大陆战火重燃,再次说明此前的欧洲安全架构存在严重缺陷。
俄乌冲突爆发前,两极对抗格局虽已不复存在,但欧洲安全的“后冷战秩序”并没有摆脱冷战阴影,对抗性矛盾没有消除,冷战思维依然盛行。美国以“冷战胜利者”自居并将俄罗斯作为“失败者”对待,拉拢欧洲国家对俄大搞政治歧视、经济“改造”和安全挤压。尤其是在安全领域,尽管理论上有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所倡导的“赫尔辛基精神”,但在实践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却是处处体现排他性、对抗性安全观的北约。北约通过一次次接纳新成员和扩张所谓“新使命”强化实力,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直至丧失互信,导致欧洲安全陷入严重失衡状态。
在乌克兰危机萌芽并升级为俄乌冲突的过程中,在外交等手段远未穷尽的情况下,美国不但不愿承担与俄罗斯就欧洲安全问题进行直接平等对话的责任,反而利用北约采取以军事威慑为主的对俄策略,挤压欧洲国家开展外交斡旋的空间,造成美国和北约能够为乌克兰“提供保护”的错觉,最终导致俄乌冲突爆发。
地区的持久和平需要均衡的安全框架来支撑,需要通过有效的互信措施来维护,需要利用一切必要手段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相关各方的安全关切都应得到尊重,国家大小、实力强弱和制度差异不应成为割裂彼此、划分敌我的界线。尽管欧洲重塑安全、再造和平的历程必定曲折艰难,但战争恐惧、难民危机、经济衰退、民生凋敝更是不可承受之重,欧洲各国责无旁贷,必须承担起构建地区长期安全架构的重任。
欧洲重塑安全、再造和平,欧盟要切实发挥作为地区最重要政治和经济集团的作用,团结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一切主张劝和促谈的力量,采取一切增进互信而不是放大敌意的措施,推动俄乌双方对话谈判,争取早日实现停火止战。欧洲曾经一再经历战争与和平交替,应当深谙“化敌为友方能持久和平”的道理。基于欧洲国家与俄罗斯是搬不走的邻居这一现实,欧洲各国应当理智谨慎地处理扩大对俄制裁、升级对乌军援等重大问题,并就建立地区安全架构问题与俄进行平等坦诚对话,通过经济合作、政治和解等途径,寻求与俄罗斯就实现欧洲乃至欧亚大陆的共同利益达成共识。
更重要的是,欧洲应当将化解俄乌冲突、重塑未来地区安全作为实现战略自主的最重要目标,确立起建构欧洲安全的主体意识,督促美国承担起不推动冲突升级、不回避与俄矛盾、不破坏欧洲安全的责任。只有在成功化解冲突的基础上,通过渐进的观念转变和长期的能力建设,欧洲才能确立起独立的战略定位,才能为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提供真实和坚强的保障。
地区安全架构不能排斥域内任何国家。在国际社会普遍以发展为共识、经济全球化已让各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当下,欧洲更应着力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推动欧洲和亚欧大陆实现持久和平。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