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构建智慧农业气象平台。
目前,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已经通过智慧农业实现了1人种地5000亩,1人年产蔬菜500吨,1人种养100万盆花,1人养殖20万只鸡、日产鸡蛋18万枚,1人养殖1万头猪、200头奶牛、100吨鱼,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度集约和绿色生产。这些国家还抓住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信息化、智慧化这个关键环节,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物流、市场、交易的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一体化,促进了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彻底改变了粗放经营、竞争力弱、资源利用率低、农民收入低等传统农业面临的难题。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智慧农业结合了现代生物技术和种植养殖工艺,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通过农业资源、环境、设施装备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在线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面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和专业化服务,具有资源节约、产出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等特点。
通过现代技术,种植、养殖等生产作业环节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和人力的依赖,实现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通过数字化测控,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也降低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智慧农业有助于实现标准化生产,保障“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对土壤、大气环境、水环境实时动态监控使得生产各个环节更符合环境标准,也有利于保障最终农产品符合相应质量标准。同时,借助二维码、射频标签、区块链等技术,还可以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即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农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必须兼顾高效、低成本和绿色可持续。荷兰、以色列、美国、德国、丹麦、挪威、日本等国的农业发展都是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不断进行生产技术革命,先后经历机械化、数字化、网络化,最后实现智能化发展,这是国外智慧农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经验,也是农业自身发展所遵循的规律。
当前,我国大田机械化水平约70%、农机数字化率约10%,畜牧业机械化水平约40%,而设施园艺和渔业的机械化水平只有30%左右。我国基本处在农业机械化阶段向数字化阶段过渡期,也有部分行业还在大力发展机械化阶段,这些现实条件决定了一定时间内发展智慧农业需要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少数企业开展试验示范。这样的试验可以率先选择在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数字化水平高、种植和养殖效益高、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强的企业进行。
智慧农业是系统工程,木桶效应明显,如不实现全链条、全过程和全要素的数字化,智慧农业的效益就发挥不出来。未来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鼓励农业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装备数字化,给智慧农业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要鼓励工业企业进军智慧农业领域,通过雄厚的工业技术和产业基础,提升智慧农业技术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和精准性,扩大智慧农业技术产品的市场空间。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变革,助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资源匮乏、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路径。未来,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将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优化城乡供需对接和流通方式,改善农民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城乡大循环,激活乡村内循环,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