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有这样一群华媒人,他们致力于用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日新月异的中国面貌。埃及《中国周报》社社长马强就是其中的一员。10年前,抱着让埃及民众了解一个真实中国的初衷,他创办了一张中阿双语报纸。10年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张报纸发展成为一个全媒体矩阵,许多埃及民众通过这扇窗户,认识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而马强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那就是从埃及走向更多阿拉伯国家,向广大阿拉伯语受众讲好精彩的中国故事。
以下是他的自述。
“中国印象”已截然不同
前不久,我代表埃及《中国周报》社,参与报道了中共二十大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会。在10月16日至22日的一周内,我与报社同事前后方协作,在报纸、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发表了100多篇中文和阿拉伯语报道,第一时间向埃及读者介绍有关中共二十大以及中国未来政策走向的讯息。
那一周,尽管绝大部分同事都在埃及,与中国隔着6个小时的时差,但他们都将生物钟调到“北京时间”。我们的不少中文报道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后,刊发在“中东头条”客户端上,浏览量达四五万人次。许多埃及读者在评论区留言称,希望更加自信而开放的中国带给埃及等世界各国更多机遇。
在新闻中心,我与其他外媒同行交流时发现,各国记者都非常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来自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的同行告诉我,他们每天的报道工作特别繁忙,不仅需要采写大量稿件,还要同国内电视台进行现场连线。与埃及一样,许多阿拉伯国家都期待能够继续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等,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好。
这与我20多年前刚出国时,在国外感受到当地人对中国的印象,早已截然不同。
还记得2000年我赴埃及留学之初,走在路上,许多人将我误认为日本人或韩国人。这让我非常费解。询问当地朋友后才得知,原来在当地民众的印象里,中国还是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中国人怎么会有钱出国留学或旅游?”听到这句话,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当时,埃及还没有一份既向当地民众介绍中国、又为中国侨民提供信息服务的报纸。从那时起,我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找机会在当地办一份报纸,让埃及民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让更多人走近中国
2012年,经过多年准备,我成功获得埃及新闻总署颁发的刊号和出版许可,创办了《中国周报》。报纸最初为中阿双语,包括16个阿拉伯语版和8个中文版,主要面向埃及民众和旅埃华侨华人,展示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面貌。
办报初期,团队一共只有3人,除了我之外,还有一名记者与一名美编,都是埃及人。那时,报纸每周出一期,为了赶进度,我们三人基本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深夜,非常辛苦。为了提升报纸的知名度,我就在内容上下功夫,搜集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的新闻,还设计了“旅埃华人”等特色版块。每当我们捧着散发油墨清香的报纸,疲惫总是一扫而光。
让我欣慰的是,我们很快就拥有了一群“铁杆粉丝”。报纸发行量最多时,每期能达3万份。许多读者在报摊上买不到《中国周报》,就会打电话到报社来询问。记得有一位读者住在塞得港省,距离我们报社所在地200多公里。每周日下午,他都坚持坐车来报社领取最新出版的报纸,生怕落下一期。
为了让更多埃及民众认识中国,我们还将报纸送进学校。最初,一些埃及的大学生对中国抱有误解或偏见。我们就每周到开罗的各所高校派送报纸。一段时间后,一些大学生看了报纸,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找到我们,希望办一个关于中国的交流会。我们当然非常乐意,还邀请了在埃及的中国留学生,搭建了一个中埃青年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大家畅所欲言,答疑解惑,更多埃及青年因此走近了中国、喜欢上中国。
2013年,我受邀回国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与各国华媒人齐聚一堂,畅谈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备受鼓舞与启发。回到埃及后,我对报纸进行了改版,将中文版和阿拉伯语版拆分成两份报纸,各20个版。
这些年,我们的团队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扩充到120多人,其中90%以上都是埃及员工。看着这支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我心里充满自豪。
阿语受众群不断扩大
今年是《中国周报》创刊10周年。10年间,我经历过失落,但拥有更多感动。不论怎样,我始终没有动摇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迅速发展,受众阅读纸媒的需求有所下降。我决定顺势而为,大胆创新,积极拥抱新媒体。2016年,报社招兵买马,并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开启向新媒体转型的步子。在继续做好报纸的同时,我们研发了“中东头条”阿拉伯语版手机客户端,并在海外社交媒体开设多个账号。如今,“中东头条”客户端下载用户量约2500万,我们的社交媒体账户粉丝量也达上千万。借助新媒体这股“旋风”,我们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埃及,而是扩展到中东海湾地区,甚至一些生活在欧洲国家的阿拉伯人也成为我们的读者。
这些年,“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规划对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埃及出现越来越多“中国建造”,当地民众对中国的好评度、喜爱度日益提升。现在,走在埃及的大街小巷,常有人用中文“你好”与我打招呼。我也经常能够遇到中企员工和中国游客。据说,许多当地导游都将中文作为学习外语的首选。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做好中阿双语媒体矩阵的劲头更足了。目前,我已制定了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既要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在更多平台开设账号,发布海外受众喜爱的内容,同时还要打开视野,将我们已有的报纸、网站推广到海湾地区更多国家。
我的根在中国,埃及是我的第二故乡。只要条件和能力允许,我将继续尽己所能,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