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后,中原大地迅速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热潮。大河网推出《“青”舞飞扬》系列报道,聚焦河南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学报告、抓落实、坚定信心再出发,把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实际行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
大河网讯 “一定要做有用的科研,而不是在实验室闭门造车,要看国家到底需要什么、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是什么。” 河南大学教授张晟卯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张晟卯希望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能够取代国外的高端润滑材料。作为一名70后教师,张晟卯从他的导师那里汲取科研“营养”,又“反哺”给他的95后博士研究生们,科研的“传帮带”精神在他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26岁的博士研究生陈硕硕就是张晟卯所带学生中的一员,如何将科研的精髓一代代传承下去?3月15日,陈硕硕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让我感触颇深,为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新的赛道。我们要不负韶华,肩负时代重任,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
四代科研人“传帮带” 他们要做有用的科研
“我于199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并考入本校研究生,在张治军教授的指导下,一直从事纳米润滑材料的研究,去兰州读博期间,依然从事该项目研究,毕业后回到河大工作,继续从事该项目的研究。”张晟卯的经历看似简单却并不平凡。
据了解,由张晟卯参与的“自修复纳米润滑抗磨损材料”项目系列成果多次获奖。其中,“高性能节能抗磨纳米润滑油脂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提起在科研路上从“0”到“1”的突破,张晟卯认为,核心就是坚持。“已经从事这个项目研究十几年了,我所研究的项目是张治军教授和他的导师薛群基院士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来的,即把纳米材料用作润滑材料,这也是我们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性成果。”
这些年,张晟卯主要在张治军教授指导下,从事材料的研究、规模化制备和工业化应用推广。“我们这个项目完成了从概念提出到机理研究,一直到工业化应用,是一个全链条的原创型的成果。”张晟卯介绍。
从事科研多年来,张晟卯最大的感悟是要做有用的科研,而不是在实验室闭门造车。“要看国家到底需要什么、国民经济的主战场需要什么,这才是核心所在。”
“目前,我们国家的现状是高端润滑材料大部分还是进口的,比如高铁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名片,但它里面用到的润滑材料往往还是进口的。”张晟卯希望,团队及实验室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能够替代国外高端润滑材料,实现国产材料的覆盖。
日常工作中,张晟卯非常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不光培养自己的学生,也从相关科研院所、单位引进所需人才。“希望他们能够在后续研究中做出更多原创性的成果,永攀科技高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张晟卯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如何培养学生 他说“言传不如身教”
培养青年人才,张晟卯最大的心得是言传永远不如身教。“一定要自己坚持在一线工作,和青年人才一块成长,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硬核知识传递给他们。”
学生们也不负所托,陈硕硕曾作为“高性能甲醇汽车专用润滑油”项目成员在“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竞赛中获得铜奖。
她说,自从2019年加入“纳米润滑材料”课题组以来,张老师对她最大的教导是学会思考,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生活学习,他常说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日常,张老师经常指导我们实验处理方法,他说要多实验、勤总结,要做到念念不忘。”
“2021年我有幸留在课题组继续硕博连读。”陈硕硕还记得在她博士阶段刚入学时张晟卯对她说的话:“博士不同于硕士,要站在高处,要多想。”
“不同的高度有着不同的风景,他希望我把科研工作和新时代国家发展联系起来,不想让我读死书,要求我真正站在高处看问题,心系国家,心系发展。”陈硕硕说。
瞄准润滑油领域 用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
新一代科研人有啥新愿景?
陈硕硕表示,今年两会的召开,让她看到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国家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不负韶华,肩负时代重任,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陈硕硕希望,能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在纳米润滑领域用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学以致用,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有用之才。
“创新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要不畏艰险、不畏艰难,坐稳坐住冷板凳,潜心研究,为科技、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硕硕希望像导师张晟卯一样,以时不我待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润滑油领域用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刘高雅 李东宝/文 杨鑫阳/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