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3月20日,“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全国党刊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采访团分别走进黄河地质公园、黄河博物馆、红旗渠、安阳殷墟遗址,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厚重的河南。本次活动自3月20日开启至23日结束,该组报道由《党的生活》杂志社、大河网联合出品。
大河网讯 仲春时节,万物萌发,红旗渠安静地流淌在翠绿伊始的苍山植被间。3月22日,“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全国党刊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团来到安阳市林州,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个写满“奋斗”的红旗渠。
这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史
“林县(现林州)许多村名冠以‘水’,诸如张家井、李家池,连给孩子起名也都带上个‘水’字,男孩子叫水旺、来水,女孩子叫水英、水莲。”在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为采访团讲述红旗渠建成前,林州人民盼水之心切。
从前的林州十分贫穷,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
“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这首在林州被传唱的歌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1959年,一场特大旱灾,林州境内河流全部断流,原来的水利设施形同虚设。“不能再这么下去了,要让林县的百姓都喝水不愁。”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下定了决心。共产党员就是要说到做到!最终在山西省平顺县,杨贵与林县干部们找到漳河这一可靠的水源。
誓师出征(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只能在悬崖绝壁上建70.6公里的总干渠,将山西的漳河水引入林县。这对一穷二白的林县来说,是真难,但除此别无选择,只能勇敢向前冲。
1960年元宵节,杨贵率领37000人的修渠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太行山。
劈开太行千重障(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缺钱了,就组建工程队到全国承揽工程,用挣回来的钱补充红旗渠建设;缺物资了,就想尽各种土方法,制成土炸药、烧成石灰。在困难面前,林县人民毫无畏惧,他们用聪明才智加拼命苦干“垒起”城堡,抵御困难。
劈开太行千重障(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终于,1960年2月动工的红旗渠在1969年7月全面建成,历时近十年,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这么难修的一条渠为什么要叫“红旗渠”?
讲解员解释道:“就是要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面旗帜,让大家义无反顾地朝着红旗所指的方向奋勇前进,建成真正造福林县百姓的‘河’。”
红旗渠通水庆典(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红旗渠精神让采访团的记者们很受触动。
《当代陕西》杂志社执行总编辑郝小宝说:“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林州人民横下一条心,立下愚公志,战天斗地,坚韧不拔,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天河,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历史奇迹,为后世子孙谋得了巨大福祉。在这一可歌可泣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一定要传承和弘扬好红旗渠精神,在新的开渠路上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大功绩!”
《江淮》杂志社总编室编辑曹多胜说:“我是第一次来红旗渠,感觉很震撼。河南人民在那样一个艰苦条件下,创造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太不容易了。在这里我认识到了一个坚韧不拔、勇于牺牲、令人敬佩的河南。”
也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奋斗”史
林县人民能“吃饱”水,山西省平顺县政府和平顺县人民功不可没。
由于红旗渠引水的渠首在平顺,“引漳入林”战役打响后,林县民工涌入平顺。平顺县政府要求,要本着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把林县的事情当作自家的事情来办,有房的腾房、有场的腾场、有庙的腾庙,平棚也好,菜草也好,旧窑洞也好,只要修渠民工需要,都要尽力提供。
修路、修渠过程中,放炮炸山,对当地百姓的生活也造成了影响,平顺县百姓没有谁阻拦施工。
作为回报,总干渠施工结束后,林县政府到平顺县政府,估算给当地群众造成的损失(占地、毁苗等),进行照价赔偿。
土地搭界,邻里互助,这才有了人间天河——红旗渠。
更是奔流不息、一脉传承的“奋斗”史
1960年11月,红旗渠接到指令,因自然灾害和经济原因暂停施工。可修渠的人们不愿意轻易停下,即使口粮供给没有保障,一支由三百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还是悄悄地来到山崖前。八个月后,在这群年轻人背水一战的咬牙坚持下,隧洞顺利凿通,“青年洞”也因此得名。
青年洞突击队(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如今,在新时代的林州青年身上,红旗渠精神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或不忘初心、诚信待人;或福泽桑梓、奉献乡土;或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这些优秀品质的背后,是根植于骨子里的红色渲染。
没有道具,自己上山割草搬石头;没有服装,自己手工缝制;没有灯光,自己垫资购买......24岁的刘芳鸣,带领团队创作了红色历史舞台剧《红旗渠·恁家在哪里》,公益演出累计15场。“遇见困难是一定的,作为青年人,解决就完了。”刘芳鸣说,传承好红旗渠精神,是青年人的使命。
李媛,一名青年教师,在三年内,她向来自大江南北的6000多名党员干部讲述过红旗渠的故事。“给人以星火者,必心怀火炬。” 面对不同类型的学员,为了让大家充分了解红旗渠故事,李媛常去拜访修渠老人,认真聆听他们的修渠故事,并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让红旗渠精神滋润每一名学员的心田。
在太行山下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一共44人,平均年龄25岁,这支队伍来自林州市红旗渠消防救援站。他们驻守在红旗渠畔45年,主要承担林州安阳市2046平方公里的灭火救援、山岳救助、山火扑救和水域救援等任务。不管红旗渠消防救援站党支部换了多少届、消防指战员走了多少茬,传承红旗渠精神的脚步从未停歇。
…… ……
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平凡而又非凡。太多太多,不胜枚举。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新时代让红旗渠水永不断流,让红旗渠精神哺育更多时代新人,奋勇拼搏,不断前进!(朱丽文 马绍坤 葛永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