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随着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选,自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评以来,河南洛阳累计入选的项目达14个。
3月30日,河南洛阳偃师区二里头村。春光正好,二里头遗址“九宫格”区域西侧,十余位考古工作者正埋头在探方内忙碌。
时光回溯到64年前。1959年4月,我国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为目标的田野考古正式启动。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进入了考古团队的视野,随着发掘不断深入,一个沉睡3800余年的都城遗址一点点揭开面纱,带给世人接连不断的惊喜: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
“从最新的考古发现来看,二里头遗址中可能不止‘九宫格’,而是由更多的‘网格’组成。”在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再次为大家带来惊喜:二里头都邑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形成多网格式宏大格局,确立了都邑规划布局的基础框架,这种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二里头文化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为我们展现了夏王朝的社会生活图景,让曾被认为是虚构的历史变成真实可信的历史。”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开后世都城“里坊”制度的先河。
在洛阳,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化印迹,借助大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得以验证。王巍指出,二里头的都城面貌、宫室制度、中轴线、多重院落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里头遗址形成的文化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主源头、主根,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春天的黄河洛阳段,碧波万顷,水鸟云集。乘船从小浪底水利枢纽大坝码头,西行10余公里,便会看到一个名曰妯娌岛的小岛。在妯娌岛以北水下约50米处,淹没着一个距今约5000年的原始村落:妯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作为中国考古界的一项重要发现,妯娌遗址曾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年代与史载黄帝时代相当,同时位居古人所说的黄帝或黄帝族的聚居区,其文化内涵与《史记》等书对黄帝的相关记载吻合,因此,考古专家推测这里应当是黄帝曾经生活过的家园。
在妯娌遗址的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用于祭祀的礼器——铙形器,其宛如一株文明之苗,在古老的土地上逐渐扎根、生长,对商周时期的鼎、钟等青铜礼乐器产生重要影响。除妯娌遗址外,洛阳伊川徐阳墓地、东汉帝陵、汉魏洛阳城、隋代回洛仓等均有不少成果填补历史空白。
“考古是对历史的追问和探寻,串联起中华文明的版图。”王巍认为,中国有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的结合,使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相得益彰,中国的考古发现有很多方面印证了文献的记载,但同时也有一些是纠正了文献记载的谬误,为我们筑牢文化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根基。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到“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立足洛阳,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溯源。文明密码被一点点破译,充分展示了洛阳在人类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王朝兴起、都邑规划、陵寝制度、隋唐大运河、丝绸之路、黄河文化及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也证明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展厅,借助数字化互动游戏,观众可以沉浸式与历史“对话”;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通过VR智能导览,游客可以360°欣赏千年前的运河风光……走进洛阳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越来越多的文物与出土背景结合,勾勒出文明的发展脉络,让公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通过考古发掘破译的文明密码,作为中原文明核心区关键一环的古都洛阳,将再现历史文化遗产新的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