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30岁的党丙国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睢县宝发鞋材印花车间时已华灯初上。今天,他像往常一样印制了200多双鞋面,计件工资约500元。10年前,他辍学后从老家南阳只身南下,学得一手好技术,成为睢县这个新兴制鞋产业基地重点吸引的人才。
和党丙国不同,198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的张韧“下海”前是项城市一名高中教师。如今,他在睢县投资建起至和鞋材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运动鞋原材料中最耗费运输成本的产品——海绵,年产量1.5亿米,为本地制鞋企业节约配套成本5%左右。
鞋底、鞋面、鞋垫、鞋标……睢县各制鞋企业所需的数十种原材料由最初从外地购进到如今的就地配套生产,是由一个个党丙国、张韧的支撑组合而成。而这一组合的源动力则是睢县精准发力,打造“中原鞋都”和“中原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布局。
“本地配套与完全依靠从外地购进原材料相比,一双鞋的成本至少降低10%。”河南安踏嘉晋(睢县)鞋业有限公司副经理何俊美说。她所在的这家企业已是广东清远总部在睢县投资建设的第二个生产基地,年生产高端运动鞋500万双。
有需求就有机遇。睢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精准施策,盯准生产环节上的关键“链条”抓发展,把广东东莞、福建晋江、浙江温州等制鞋业集中地作为制鞋产业选商重点,把广州、深圳和郑州航空港等电子产业聚集地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选商重点,携带“空白市场”的商机,以“合作者”的身份紧盯大企业进行“点式”招商,瞄准产业集群开展“面式”招商。
有利润就有市场。小到一根鞋带、一部手机中的震动马达,大到制鞋企业所需的鞋机设备、手机制造厂商的主板配套,产品生产链条上的每一个点都有利润产生。随着睢县精准招商的推进,产业链上的企业逐渐在该县“扎堆”:豪烽鞋业、百盛鞋业、嘉鸿鞋业等60余家制鞋及配套企业形成了互惠共赢的市场,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自我配套能力已达70%,制鞋年产能7000万双;韩国岱隆电子、拥有5000套精密CNC(数控机床)设备的商丘金振源电子科技产业园等电子信息产业“抱团”发展,形成了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发展实验区重要的配套生产基地。
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撑。睢县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盯准“硬环境”不断升级,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仅今年上半年就投入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亿元。盯准“软环境”不懈努力,每一个落地项目配备一名县级领导负责、一个单位支持、一支团队服务,为企业建设、发展创造了与外界“零接触”的服务环境。
产业集群发展效应逐渐凸显:2015年睢县制鞋、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02亿元。在两大主导产业的拉动下,2016年上半年,睢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10.8%,税收同比增长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