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奶奶蒸的枣花馍启蒙了我对面塑的热爱。”3月10日,家住睢县周堂镇曹吉屯村的农家女乔明娟告诉记者。
由于家庭贫困,上世纪末,豫东睢县农村姑娘乔明娟初中毕业后的人生轨迹也和许许多多从这里走出的姑娘一样——开始沿着外出打工、结婚、生子一直走下去,直到挣不动钱为止。
1999年,19岁的乔明娟和对象一起来到福建泉州的纺织厂打工。“看到景区柱子上的彩绘都走不动。我太喜欢这些作品了!”她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收到一份福建石狮美术学校发的传单。揣着年轻的梦想,她报名学起了绘画。

乔明娟建起了镜颖面塑个人博客,成为她与面塑爱好者交流的平台。

夫妻一起切磋交流面塑技法。.

夜深人静时,乔明娟在面塑的世界里执着的探索。.
一年后,乔明娟在福建泉州一家树脂工艺品厂做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微薄,但她很喜欢这份工作。在这里,她的雕刻艺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做雕塑需要天赋,很多人学了七、八年还什么都学不会,最后都要被迫改行。
由于受保存时间和配方限制,面塑作品只能手工做,不能批量生产,因此很难与市场接轨。这让乔明娟不得不为生计而从事与之相关的雕塑行业。期间,宁波大学要为8位老教授做塑像,承担这项工程的某著名艺术家难以独自承担,却很难找到能雕出传神面部表情的人才。在熟人的推荐下,乔明娟雕刻面部表情的传神技艺受到了专家和院方的高度认可。8个高约2米的面部雕塑,她独自完成了6个。

一丝不苟.

仕女

刚刚制作的太白醉酒

八仙之一钟离权

栩栩如生的八仙面塑
乔明娟的“天赋”还来自于书本。做雕塑行业她辗转了好几个地方,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大书店。“泡书店”占据了她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无论走到哪儿,她都要带着这一大箱子书。”丈夫说。其中一本2003版《人体解剖学》已经被翻看得面目全非。
随着网络的普及,乔明娟开始在网上推广面塑艺术,并开通了自己的个人网站“镜颖面塑”,兼做技艺培训。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国内从事面塑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寥寥无几。
尽管路很难走,但我会坚持这份对艺术的追求,不会放弃!”乔明娟执著地说。

西厢记

太白醉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