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河南省开封市审计局欧阳雄。
转眼之间,离开被称作“中原水城”的睢县将近一年了。去年这时候,我正参加河南省委巡视组对睢县的巡视工作,当时该县为了摘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正进行最后的冲刺。现在什么情况?县里的同志兴奋地告诉我,经过上级检查,即将摘帽!刹那间,我的思绪也跟着跳跃起来,仿佛又回到那片热土。
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这不是丹青画卷,而是睢县白庙乡一个真实的乡村——土楼。脱贫攻坚前,土楼是名副其实的“土”,居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现在好了,路通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卫生室也有了,可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对决心让土楼彻底脱贫的县政协副主席冯新芳来说不过是“花架子”。如何让村民找到新的出路?他把“金点子”定格到工笔画上。
于是,他请来画家胡怡落户村里,吸纳了80多名村民长期搞艺术创作,这其中包括比共和国略为年长的黄培云老人。她不识字,当初连握笔的姿势都不会,可现在平均3天就能画出一幅画,真是印证了一句励志名言“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这显然是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结果。
黄培云老人在作画
艺术氛围浓了,不仅吸纳了更多的艺术家入住,而且还与商丘学院签订了共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议。目前,该村已经有32处农家小院,被来自北京、郑州、洛阳等地的艺术家们打造成书法、写意画、油画创作、艺术设计、民俗民居等不同特色的文化院。昔日的传统村落在艺术家的“装扮”下,短时间就成了都市人梦寐以求的田园世界,游客纷至沓来。
真可谓“老百姓参与、消费得起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奋斗,或许要从改变开始。曾几何时,有“农业大县”之名的睢县落后了。突破口在哪里?县委、县政府决定走出家门拓展思路,突破依托农区发展产业的禁锢,发现全国五大制鞋产业基地中,唯独人口最为密集的中原腹地,没有成型的鞋业产业基地,破天荒地决定发展制鞋产业。
智能刷胶机器人
可是,当时的睢县制鞋还是空白,更谈不上配套,所有的鞋材都要从外地运,优势根本无从谈起。但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牢牢抓住。他们从零起步,县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企业,以优化招商、安商、兴商为根本,坚持开放招商,一举多效,紧紧瞄准晋江、东莞、温州等地,锁定行业龙头、品牌十强及上市公司,完善产业配套,做到“全过程服务、低门槛进入、低成本运作、高利润回报”。
由于措施得力,各地制鞋业纷纷向睢县转移,(睢县)快速从“南晋江、北三台”的制鞋格局中闯出一条新路,成长为“中原鞋都”,一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骤然形成。从2012年到2019年,仅用7年,该县聚起近200家鞋企,年产量超1.5亿双!现在,该县注重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又为制鞋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睢县,给我的最大感觉,是党融入了群众之中,尤其是最困难的群众。该县对农村1万余户“共产党员户”挂牌亮身份,时刻提醒他们牢记宗旨,引导他们在“人人都是奋斗者”的时代立标杆、树榜样。同时,建立“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党员干部队伍人才库,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参加养殖、种植、发展私营经济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带富能力。
睢县河集乡食用菌基地党员示范岗
如今,该县共培育出致富带头人1000多人,辐射带动7000多户贫困户。在此基础上,建立党员示范岗,让广大党员融入产业发展,使之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平台,用“绣花功夫”让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群众生活在不断改善,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不断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