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睢县水城骄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招商

睢县文化概况

时间:2014-10-14 08:28:41  来源:  作者:

睢县是豫东地区最为古老的县市之一,百姓善良,民风纯朴,古韵悠悠。每逢重大节日,全县各地的民间队伍浩浩荡荡,旌旗飞扬,鼓乐喧天,尽情展示了睢县人的古朴豪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麒麟舞。麒麟舞是一种稀有的民间舞蹈,全国唯有睢县大刘寨村能表演此舞。它源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346年的历史。麒麟舞原属明朝宫廷娱乐项目。明朝灭亡时,掌管宫廷文化娱乐的文林郎冯玮便归隐故里,将一对麒麟皮带给睢县大刘寨的冯氏族众,并亲授演舞之术。从此,麒麟舞便在大刘寨扎下根,大刘寨冯氏被称作“麒麟世家”。麒麟舞的传统演出形式,分为三段。第一段为盘门;第二段为平地表演;第三段为桌上表演。麒麟舞表演随着舞蹈动作的变化,逐步推向高潮。在表演程式上编排的舞步动作难度大、跨越幅度高,大多是武术动作,演员必须有扎实的武术功底,特别是窜桌过桥、猫调尾、登山望月等高难度动作,才能更充分地表现深厚的内涵。麒麟舞造型奇特,威武雄健;舞姿粗犷、健美豪放;一举一动、一拍一节扣人心弦,震天动地;全舞只有麒麟一对,主要演员六人,却能奔舞全场,热闹非凡。演员的一招一式都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惊心动魄、刚柔和谐的画面。因而,麒麟舞,是中原民风民俗的一个历史缩影,是中华民族传统舞蹈的杰出代表,在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现实等方面价值突出。(麒麟舞表演图片)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皮影戏。豫东一带只有睢县的秦庙村有此剧种。皮影戏是用皮革裁成人或物的形象,靠灯光将其影子投射到布幕上,道具在人的操纵下,做出各种动作,同时配以说唱,形成一种独特的戏曲艺术。民国初年,睢县人张文聚将皮影戏演唱的曲调莺歌柳改创为河南坠子。这种皮影戏与其他地方的皮影戏截然不同,它的地方风味非常浓郁,故名睢县皮影戏。为抢救、挖掘、发展睢县皮影艺术,使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艺术重放光彩,2009年3月份,县文化馆抽调出6名年轻干部,并从大专院校招聘4名艺术专业人员,赴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进行皮影戏的表演培训和皮影戏道具的制作工艺。并于6月份成立了睢县皮影剧团。现已创作和引进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闹元宵》、《鹤与龟》等10余个。皮影剧团成立以来,先后在西安、郑州、商丘和睢县演出近百场,受到了广大群众以及外宾的一致好评,商丘电视台和京九晚报相继做了专题报道。在2009年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期间组织的皮影戏专场演出,受到了各界领导和来宾的高度评价,搜狐体育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皮影戏表演及皮影道具图片)

二夹弦。睢县是河南省最早传入二夹弦这一剧种并成立二夹弦玩会班的。“二夹弦”又叫“两夹弦”,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由四根弦夹两束马尾演奏而得名。其唱腔温婉柔美,旋律线起伏对比不大,拖腔清淳流畅,板式多变,有板腔和曲牌30余种,是一种板腔体的河南地方剧种,它与号称“一勾勾”的剧种四根弦血缘相近,都是在“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睢县二夹弦唱腔音乐多用传统唱法,保存了多个曲牌。音乐抒情优美、缠绵婉转、叙事性较强。曲调吸取了花鼓、梆子、琴书、坠子等民间戏曲或小调的音乐元素,经历代民间艺人的揉合创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声腔。二夹弦在演唱技巧上以大本嗓吐字(唱词)假声拖腔。即字头咬字吐字清晰,拖腔用鼻音和胸腔共鸣有机结合来完成。与手工纺车音色的特殊效果相似,余音嫋嫋,清淳流畅,形成了真假声频繁交替的二夹弦声腔特色。二夹弦内容多为表现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剧目,以农村题材、情爱题材、扬善惩恶等题材为主,人情味,乡土气息很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因此,二夹弦有着较高的研究和传承价值。(二夹弦表演图片)

 

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霸王鞭舞。霸王鞭舞是睢县流传已久的民间舞蹈。它集武术、舞蹈、强身、艺术为一体,把一支小巧玲珑、灵巧舞动的霸王鞭打得生动活泼、龙腾虎跃、唰唰有声、威武雄壮。而且载歌载舞,明朗欢快,展现出人们对欢乐和艺术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闪烁着人民群众智慧的光芒。霸王鞭舞始于秦末楚汉相争时期,据传,睢县汤庙的霸王鞭舞是由项羽手下的一位将军传授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记》载: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所以项羽一路拼杀,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每攻占一地便站在马上挥动马鞭,高歌猛进。舞至酣畅之时,命令将士折断竹木为鞭,群歌再舞,共同欢庆胜利。其恢弘之状,激昂之态,吸引和感染了所经之地的老百姓,能歌善舞者纷纷效仿。于是这种即兴舞蹈形式由军营流传到民间,演变成为传统舞蹈节目。因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此舞所用的唯一道具形若项羽的马鞭,“霸王鞭”便由此而得名。清朝末年,汤庙武师王恩洪、王恩香把武术动作融入霸王鞭,使汤庙的霸王鞭舞打出了刚健有力的独特风格,深得睢县乃至周边县人民群众的欢迎。霸王鞭在历史学、地域学、舞蹈、武术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霸王鞭舞图片)

经氏木雕。睢县经氏木雕历史悠久,百里闻名。经雕以本地盛产的杨木为主要原料。刀法纯熟流畅、古朴大方、遒劲清雅、柔刚并蓄、构图精巧等为其主要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是研究民族艺术的第一手资料。经氏木雕世代祖传。经氏祖祖辈辈都是以木工为业,历代不缺雕刻能手。村民经太振在继承祖传木雕技术的基础上,经过30多年的勤学苦练,技艺日渐成熟。2007年5月至7月,在商丘、郑州召开的艺术博览会参展的《八仙过海》、《龙凤舞中原》、《扬蹄驶千里》、《丹凤朝阳》、《鹏程万里》等作品受到广泛好评。2008年4月,在中国旅游交易会上,经太振的木雕被评为商丘市参展优秀旅游产品。为迎接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他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雕刻了一幅长3m×1.5米的《龙飞凤舞迎奥运》,为奥运会献上了一份厚礼。(经氏木雕图片)

黄氏梅花篆字。梅花篆字是我国古代流传的一种艺术瑰宝,历史悠久,传说甚丰。相传为画圣吴道子的杰作,他把汉字书法艺术与梅花绘画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近看是花,远看是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妙不可言,美不胜收。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长安城出现了‘梅花大侠’闹京都的特大事件,皇宫御玺被盗,留书‘梅大侠’三个梅花篆字。皇帝传旨四处捉拿江洋大盗,因抓不到真凶实犯,凡见会写梅花篆字者便格杀勿论。一时闹得人心惶惶,天下大乱。会写梅花篆字的黄氏远祖为逃避杀身之祸而隐匿于襄邑(睢县古名)乡下,此技从不外传。为了世代传承,永不断根,每代只传长子一人。并且故意把梅花树的遒劲枝干改变为纤柔的藤蔓,把梅花改为蝴蝶花,以避杀身之祸。从唐到明,已不知传了几代。有据可查的,是从清朝中叶至今,计传五世,近200年的历史。2007年,黄氏梅花篆字传人黄绍长在梅兰竹菊全国书画大赛中所写的梅花篆字荣获金奖。(黄氏梅花篆字图片)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单庄独杆轿。睢县白庙乡单庄村独杆轿是演员在一个独木或独竹杆之上表演滑稽动作。表演者多为滑稽幽默的青少年,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优美的姿态及身体的平衡能力。抬轿者年轻体壮,走一段路进行轮换,掌舵者心地平和,风趣幽默,灵活谨慎。由于独杆轿做起来简单容易,表演起来又乐趣横生,很是热闹。(表演图片)

汤庙小车舞。汤庙村小车舞多与旱船舞配合演出,在旱船舞的间歇当中插科打诨。它是劳动人民摄取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自编自演自我欣赏的一种民间舞蹈,朴实亲切,活泼轻快,动作简洁,为广大群众津津乐道,喜闻乐见。小车舞为三人表演:一位妆扮俊秀的农家少妇坐车,穿红戴绿,手拿折扇或汗巾,立于竹制车框之中,衣内两肩上的襻带把车框悬于腰间。画有车轮的布围子绕车蒙严,使观众看不到坐车人的腿和脚。另做一双假腿(替子)放在车上,系于坐车人的腰间,看上去如同真人坐在车上。后有丈夫推车,二人边唱边舞,表现了过春节走亲戚时的欢乐。当车陷泥窝的时候,找人拉车,小丑上场拉车,拉车小丑滑稽可笑,三人配合协调,优美风趣。(表演图片)

刘楼高跷队。睢县自古就有高跷流行,刘楼村的农民热爱高跷,农闲时纷纷自制木拐子,自行参加排练。表演者小腿绑缚木拐,比正常人高出2—3尺。尤其是演员饰演的老妖婆,身穿毛蓝大襟布衫,头顶黑纱巾,脑后挽发髻,耳挂红辣椒耳坠,手摇破烂芭蕉扇,在高跷队伍中一摇一摆,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上百年来,刘楼的高跷一直常演不衰,每年春节和其它喜庆节日,只要举办重大文艺活动,刘楼的高跷都会踊跃参加。(表演图片)

姚寨毛驴舞。睢县匡城乡姚寨村的毛驴舞,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舞蹈,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毛驴舞由两个人表演,一人骑驴,一人牵驴,脚踩高跷,二人扮作夫妻,男者一手牵驴一手着鞭,边走边唱,做着滑稽动作,不时说出幽默语言,斗得观舞者仰腹大笑。此舞技巧主要是骑驴者模仿驴的蹦、跳、踢等高难度动作。姚寨村毛驴舞表演精湛,深受群众欢迎。(表演图片)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