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睢县水城骄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评论

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食品为主 借临空之势

时间:2014-10-15 17:44:44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栾 姗

1.jpg

黄帝故里,临港之城。走进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主干路两侧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投资18亿元的河南中烟物流、投资17亿元的中国红枣综合产业园、投资9.8亿元的华润雪花啤酒、投资10亿元的弘润制药工业园,一个个重点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呈现出催人奋进、蓬勃发展的态势。  

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成立于2008年12月,是省政府批准的首批重点产业集聚区、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和河南省最具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抢抓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按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要求,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以现代食品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借助毗邻航空港区的地理优势,把建设产业集聚区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与城市之间良性融合、互动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势头。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6.3亿元;财政总收入72.4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3亿元。

食品制造业“凤栖新港”

 2010年9月15日,河南雏鹰农牧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被誉为中国养猪第一股。2011年5月,河南好想你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被誉为中国红枣产业第一股。这两家土生土长的食品公司,同来自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 

 按照郑州市“一区一主业”的战略布局,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以现代食品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一区两园、南北组团”的发展格局,初步构成了主导产业明晰、集群建设有力、服务功能配套、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产城融合新区。

目前,园区内已聚集白象、达利等食品企业55家,基本涵盖了肉制品、乳制品、休闲食品等30多个种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食品产业链条。

3.jpg

4.jpg

 规划先行   科学布局

首先,坚持“三规合一”:按照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的理念,新郑市编制了《新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并通过省发改委批复。根据新郑港区管理体制调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生态保护需要等情况,适时对产业集聚区规划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一区两园、南北组团”的发展格局,规划总面积37.91平方公里。根据这一规划,集聚区结合土地规划修编,已经分两次将该区域内近8000亩的基本农田全部调出。其次,坚持“一区一主业”:按照郑州市“一区一主业”的战略布局,结合新港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基础、条件和优势,把郑州市确立的七个主导产业之一的现代食品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明确了建设全省最大的现代食品制造业基地的定位。通过资金优先投入、产业优先布局、企业优先整合,将其他区域的食品制造企业有序转移到新港产业集聚区,共整合搬迁同类企业68家,承接郑州市产业转移企业36家、新郑市“退二进三”企业27家。

项目主导   集群发展

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突出规模效应。先后有投资7亿元的达利食品、投资5亿元的雏鹰饲料和冷鲜肉加工及冷链物流等5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投资18亿元的河南中烟物流、投资17亿元的中国红枣综合产业园、投资9.8亿元的华润雪花啤酒、投资10亿元的河南润弘制药工业园等9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目前,集聚区共有食品企业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二是完善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项目,彰显产业集聚效应。如雏鹰农牧由单一的养殖业向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熟食加工立体多元发展。经过3年多的发展,新郑的食品行业基本涵盖了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和保健食品等30多个种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食品产业链条。三是彰显品牌效应。几年来,集聚区招引了白象、达利、雪花、光明、中储粮等名牌企业,同时,培育好想你枣业、雏鹰农牧两家企业成功上市,正龙食品、润弘制药两家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期,创“健康情”等河南省著名商标11个,“白象”、“好想你”、“枣博士”、“加加酱油”获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了品牌集聚效应。目前,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方便食品、15%的枣制品、14%的酱油、30%的小剂量水针剂产于新港产业集聚区,全国六大、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食用油储备加工战略基地布局在新港产业集聚区。

2.jpg

产区互动   产城融合

一是基础设施共享。3年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亿元,建设了“六纵六横”的交通路网框架,建成水厂2座、变电站3座、污水处理管网60多公里、标准化厂房22万平方米,建设了天然气分输站、垃圾处理场等工程。特别是按照“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规划2平方公里的综合功能服务区,配套建设商业、金融、通信、教育培训、行政审批、中介组织等服务设施,使集聚区既有生产配套功能,又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二是产区社区共建。按照算好“六本账”的思路,把产业集聚区及周边42个行政村整合为8个新型社区,整理出建设用地9115亩,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布局、产权属民、政府招租、企业管理、员工居住”的思路,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租赁房小区,统筹解决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和生活服务问题。如解放北路社区配套建设30万平方米5000套公租房小区,由政府牵线搭桥整体包租给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降低了企业非生产性投入。三是产业就业共促。充分利用境内高校资源,实施免费培训就业技能、免费推荐就业岗位的“双免”工程,3年来累计进行定向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新型社区为单位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使集聚区及周边乡镇3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近就业。

创新引领   开放带动

一方面,招商引资带动。把现代食品制造业发展放在招商引资首位,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优惠政策,围绕全国500强、行业50强,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五职”招商、补链招商和委托外地能人及专业协会招商,仅去年就成功引进了华润、达利、金丝猴、红牛、光明乳业等名牌企业。累计招引规模以上主导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9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8亿元。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驱动。发挥区内高校众多优势,推动校企联合,建设行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着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培育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其中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自2009年起,将3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基金、200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对主导产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优先支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申请专利累计371件,专利授权8件,在全省县级市中位居前列。

理顺体制   完善机制

 一是改革园区管理体制。按照“一人多职、一岗多责,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的原则,推行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领导班子套合改革,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服务体制,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工作团队。二是构建综合服务体制。将政府行政审批、管理职能和社会中介服务有效整合,建设集聚区综合服务平台,设立招商建设、就业培训、投融资、产业技术、产品检测检验、社会事务六个服务中心,搭建“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探索工作推进机制。围绕服务企业,建立联审联批例会和项目协调例会制度,全面推行项目审批“路条”机制、服务项目评优评差机制,及时高效解决区内企业手续办理、科技研发、院企对接、环境保障及劳动用工等问题,提升了园区管理服务的有效性、灵活性、及时性。围绕服务群众,依托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网格管理平台,办理就业培训、房屋租赁、居民就业、民生保障等事项,形成了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工作运行机制。

 

 新港:学做鲲鹏飞万里

翻开一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全部营业收入由111.7亿元增加到332.5亿元,增长198%;年固定资产投资由28.5亿元增加到57.8亿元,增长103%;区内企业总数由85家发展到2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由46家发展到110家;税收收入由0.66亿元增加到2.37亿元,增长259%;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139.7亿元,占全部产业比重达42%,比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喜人的数字说明,新港产业集聚区正如一只鲲鹏,展翅在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辽阔天空中,画出了一条美丽的弧线。

2013年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中,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代表郑州市参加观摩。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饲料加工和生猪屠宰、新港产业集聚区综合功能服务区、华润雪花啤酒(河南)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千升啤酒和郑州华南城等项目建设工地,给观摩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将以此次观摩为契机,以会议精神为指引,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开展“百名专家院士新郑行”活动,着力招引“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主导产业项目。二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及科技研发中心,加大交通道路、公共服务、新型社区、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是进一步做好融资及土地挖潜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通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两个航母级投融资平台优势,充分利用人地挂钩和土地整理政策,积极做好16亿元的城投债申报发行工作和中信集团18亿元的土地整理项目,努力破解发展瓶颈,不断增强集聚区的承载力,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核心区、三化协调示范区、对外开放先导区、创新创业实验区,为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