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里多长的出村土路“困”了乔寨几十年。38岁的村干部王东丽说,自记事起就没见村里有过好路。
一下大雨,大坑过膝,小坑一个挨一个,泥泥水水的把庄都堵死了。
“送小学生要背着去。学生个子小的,稍不注意,就会陷到坑里出不来。”“有小伙子开三轮车带新媳妇走娘家,9点就出门了,12点还没挪出庄,被老岳母一顿好骂。”提起没修路时的事,群众你一言我一语,道不完的苦水。
修路,是乔寨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要。从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要入手开展驻村工作,是齐素静的想法。
2015年10月,组织选派睢县审计局财金股股长齐素静到乔寨村驻村,任第一书记。2017年,乔寨村“水泥路”变成了宽阔平坦、名副其实的水泥路。
2年多来,齐素静“沉”在乔寨,始终以增加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修路打井、救难助灾、产业发展等等所有有关群众利益的事,她都尽一切努力,争取办成办好。如今,该村面貌大改观、发展有思路、产业有支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
贫困户情况“一口清”
前些日子,齐素静经受了一次规格较高的突击检验。
中央第一巡视组巡视河南省期间到商丘调研脱贫攻坚情况。在睢县,他们到了乔寨村。
中央巡视组调研所问问题细而具体,涉及到脱贫攻坚的方方面面,但不管怎么问,齐素静都能随口答上来。巡视组的一位领导说,在村里实实在在干活的驻村书记很多,但能像齐素静这样把村情、户情掌握那么准确而又熟练的驻村书记,确实不多。
贫困户情况“一口清”,说起来简单,“浮”在面上的人,绝对做不到,只有长年累月“沉”在贫困户群体中才能做得到。齐素静就属于“沉”得深、做得好的那一类。
2015年10月,齐素静带着铺盖来到乔寨。68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杨忠起回忆说,当时大家都感觉她住不长,一个女同志,孩子上高中、老人多病、爱人工作繁忙,家务一大堆,真能静下心来住村里?
可齐素静甩下铺盖就开始入户,一住就是十多天。
“来到乔寨这个大家,就不能再惦念自己那个小家,既然来了,就要干好。”齐素静的话实实在在。
她起早贪黑,走访群众。全村所有贫困户,谁家住哪个胡同、家庭人口和姓名、贫困原因和程度、健康状况等,她都了然于胸。“那工作细得不能再细了!光俺家她来的都不少于30趟,有的人家,由于她去多了,都把她当自家人,家长里短的都和她商量。”贫困户田家亮颇有感慨。
摸透了人心,找准了“穷根”,齐素静从修路入手一下子把全村人的心凝到了一块。
2017年,出村路再加上直达各家各户的入户路顺利修通。随后,村里就有人陆陆续续地买汽车。马路宽,汽车快,村民向期望的新生活迈进了一大步。
“秤砣就是齐素静”
在乔寨有这样一句顺口溜:“群众心里有杆秤,秤砣就是齐素静”。
“在乔寨,你出多大的力,干多少活,为老百姓办多少事,你自己说了不算,你要和齐书记比比,群众心里才服气!”村干部赵国华说,“哪家田地不能灌溉,哪家缺少劳力,哪家房子需要修缮,哪家有上学困难需要资助的学生,都是她的‘心头账’。”
贫困户郑红兵两个女儿均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可是近万元的学费让这个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贫困家庭喜忧参半。得知此事,齐素静第一时间为她们申请了助学金和有关补助,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今年年初,郑红兵的妻子林云芝也如愿进入村扶贫车间当了一名针车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她还为贫困大学生林俊峰等申请助学资金2万多元,帮助33户贫困户改造危房、12人申请办理残疾证、76人办理慢性病卡,还帮助35户使用“手拉井”的贫困户吃上了安全饮用水。
“这些事看起来不算大,但在群众心中是天大的事!这就是‘群众利益无小事’!”齐素静说,“群众再小的事,都要当成大事办。”
村北头80多岁的赵大娘有腰疼病,见风雨天就加重,她老伴身体也不好,吃饭就成了问题。“一大早,自己不吃饭,就先去给赵大娘做饭,做好还端到床跟前,就是亲闺女亲儿,也顶多做这个样!”村民李雪勤摸着胸口说。
村容村貌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方面。为解决治理成效易反复的问题,齐素静紧紧抓住群众“要面子”“怕丢人”这个特点,在村里开展了“三清六改”评比——1到10名奖铁锨一把,11到30名奖脸盆一个,对后10名的贫困户全村通报,限期整改。铁锹、脸盆就是“大面子”,“怕丢人”让村里面貌焕然一新。
让基层组织“活”起来是确保工作成效的关键。为此,齐素静充分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大小事情都与党员群众代表商量定夺,及时公开公示。她从复员军人、返乡创业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人、发展预备党员1人,充实了村“两委”班子后备力量,为乔寨村打造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病床上的牵挂
乔寨村有276户996人,其中,贫困户127户349人,截至今年4月,还有70户172人没有脱贫,是睢县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村之一。
针对贫困户基数大这个实际,齐素静分门别类制定了不同的帮扶规划。
家有青壮年劳动力的,介绍他们到产业集聚区打工,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对于出不去的留守妇女,优先安排她们到村里的杂果种植协会干零活,人均月收入1000多元。
学会一技之长,是脱贫后不再返贫的根本保障。去年12月,她邀请睢县人才培训中心的厨师在村里办起了厨师免费培训班,两个月的培训,很多村民都成为厨艺“能手”。村民陈俊华学会炸油条后,在集市上摆摊,月收入三四千元。
“村里的活越干越多,她从来不舍得闲着。有时从县里开会回来都下午1点多了,她泡包方便面就下地了,”20多岁的村干部赵国华说,“要不是年轻,根本跟不上她的工作节奏,太快了!”
繁重的工作压力,最终使她积劳成疾。2016年年底,她病倒后被送进了医院。住院期间,她经常一边打着点滴,一边趴在床上打电话联系工作,确保了乔寨村500亩“油料倍增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当年,为群众发放2.75万斤优质花生种子,使他们顺利享受到10.5万元补贴。
贫困户赵法才会编扫帚的手艺,齐素静了解情况后,给他申请了贴息贷款,让他发展扫帚产业。出院后,齐素静立即联系客户包销了他的扫帚。2018年,赵法才家保底收入不会低于3万元。
乔寨龙山文化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素静计划依托该遗址打造“文化旅游、采摘、餐饮、休闲”乡村一日游项目,让贫困户参与进来,通过旅游产业增收致富。
由于有稳定的产业支撑,乔寨村剩余的67户168人(3户4人兜底脱贫)有望在年底全部实现脱贫。
扶贫路上,齐素静带着感情和责任,“沉”在乔寨村,用心谋事,倾力干事,和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为乔寨村铺就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凭着出色的精准帮扶工作成效,齐素静先后荣获省、市、县三级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4月,睢县县委又发出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向齐素静学习的号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