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读水城

匡城故事

时间:2013-12-31 15:23:26  来源:睢县网  作者:尹传声

坐落在睢县县城西南25里的匡城,是一座古老、灵秀、神奇的村子,它无论是在睢县历史内涵上,还是在睢县文化底蕴里,都占有重要的章节。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位重量级人物曾在这里登台亮相,有几幕社会话剧在这里先后上演。凝望、品读这片光天厚土,即会产生一种神圣、崇高的地域情感。走过漫长的时间遂道,让我们领略藏匿在匡城深处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吧。

沧桑流韵,梦回先秦。在4000年前的夏朝,匡城已是睢县境内仅有的6个村落之一。东周时,秦康公(前620—前608年在位)假借刚继位的周匡王之名,在此处构筑城垣,称匡王城。一说因此地古为林果产地,摘果承之以筐,故名承筐。春秋时属宋地。战国时期,周赫王二十九年,即前286年,齐、楚、魏三国灭宋而三分其地,匡城入于魏国。秦王赢政二十二年,即魏王假三年(前223年),距中国统一还有2年,魏被秦灭。秦统一天下后,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前221—前206年,承匡县隶属砀郡。清《读史方舆纪要》:“秦为承匡县,以后承匡之地卑湿,徙县于襄陵,城遂废。亦曰‘匡城’”。也有说秦欲在承匡置县,恶其卑湿,乃置襄陵。承匡卑湿,是因前225年秦国进攻魏国(都大梁开封)时,派大将王贲,包围大梁,并放黄河、大沟之水灌之,这势必殃及距大梁东南不远的匡城。明置匡城里,属锦翠乡。清咸丰时,太平军、捻军相继起义,清廷为坚壁清野,令地方筑围打寨。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匡城重筑寨,名匡墙寨,为城西南十寨之一。2007年秋,本人专门去匡城察看了古匡城遗址。在现匡城村西北角一里许,仍可见到长约800米的古城西墙,长约300米的古城北墙,墙高约2米。仔细分辨,古城墙是用钢筋混合砂浆石夯筑而成。据专家考证,此残墙为战国遗址。据勘探,古匡城规模较大,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计有2250亩。站在残留的古城墙上,2000多年前的繁华变迁、市井喧嚣和金戈铁马,都已深藏在厚厚的夯土层之下。

在匡城村西北隅,有一高约八米,周长约110米,用夯土堆起的小山,曰冢子,相传为周匡王的墓葬。1979年,经省文物队考察确认,该处为战国遗址。此冢子,为古时睢县的最高点,也传为烽火台。据说烽火台下有狼烟洞,相传为曹操的藏兵洞,洞长可通至杞县圉镇(古代圉国)。冢上原有合围柏树5棵,中建有关公庙,称“五百(柏)一所庙”。古柏掩映下的关帝塑像,香烟缭绕,被一方民众笃信为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现存的关帝庙记事碑,清晰地记载着经万历十八年(公元1580年)和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两次重修。一座关帝圣殿,不仅为当地苍生福址所系,而且还有着动人的古老传说。一则说: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时,在紧急中躲进“五柏一所庙”,化险为夷。二则说:当年朱元璋揭竿起义之初,一天夜里,因战事被元兵发现,在奔命途中,来到林中冢子,见关公显灵,冲杀元兵,朱元璋绝路逢生。三则说:道光初年,有一村妇王氏,在起早赶路途中,遇两贼人抢劫,在惊怕遭难之际,又是关公显灵,吓退路贼,逢凶化吉…&hel 巍巍一座冢子,2000多年,诞生的故事色彩斑斓,演绎的传说丰富而湿润。

翻开经典古籍,我们可以寻找到匡城在中华文明的史实。在纵横捭阖、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匡城即是一块英雄谋略用武之地。(一)承匡之会:《左传·文公十一年》: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夏,叔仲惠伯会晋郤缺于承匡,谋诸侯之从于楚者。”译文是:鲁文公十一年(前616年)春天,楚子攻打麇国,成得臣在防渚打败麇军。夏天,鲁国的叔仲惠伯在承匡会见了晋国的郤缺,商量如何对付那些跟从楚国的诸侯。文中的叔仲:谥惠,史称叔仲惠伯,鲁国贵族,为鲁桓公庶子公子叔牙之孙。郤缺:晋国上卿,为正卿赵盾的心腹,是晋国史上少有的稳健的政治活动家。从赴会的两个人的身份,以及商量如何对付跟随楚国的诸侯之事,可以看出这场承匡之会是多么重要。(二)承匡之役:《战国策·齐策》:“犀首以梁与齐战于承匡而不胜。”译文为:犀首公孙衍率领魏军与齐军战于承匡,未能取胜。这次齐国入侵魏国的成规模战事,约发生在前310—前309年之间。(犀首,官名,姓公孙,名衍,先后任秦国大良造、魏国相国、将军等要职,与张仪齐名比肩,同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这次战事的因由,缘于秦相张仪的权谋。前310年秦惠王病薨,武王继位。武王本来就讨厌多诈的张仪,又加上群臣都不说张仪的好话,张仪惧祸,就用计谋笼络武王说:因为我得罪过齐国,所以,只要我走到哪里,齐王就会追攻到哪里,我这就去魏国,想齐必攻魏。在齐魏打得不能抽身时,大王可乘机讨伐韩国,然后通三川以窥周室。武王听其计,乃具革车三十乘,送张仪入大梁(魏国开封)。这就出现了“犀首以梁与齐战于承匡而不胜”的战事。针对这次魏国未能取胜的原因,张仪对魏王说是因公孙衍不听他的话造成的。魏王因此任张仪为丞相。后公孙衍含愤离魏入秦。可以说,匡城之役使张仪转危为安,成就了他从秦到魏的华丽转身。公孙衍就是因为在秦国时受到张仪的排挤,才跑到魏国作了大将,这一次,又是在张仪的诡计下,使其身陷不才和险境。(三)承匡之困:《庄子·秋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史记·孔子世家》:(前497年)“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这就是有关孔子路过匡地时被围困的两个版本。有传说:杞县东12公里的裴村店,过去叫赔情店,说是当匡人知道错围了孔子后很懊悔,马上派人追赶孔子,向他赔情道歉,追上的村子就改为了赔情店。久而久之,赔情店演化成了今天的裴村店。(四)承匡屯军:《左传·僖公十五年》(经):“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楚人伐徐。三月,公令齐侯、宋公、陈侯、郑伯、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傲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译文是:十五年(前645年)春,周历正月,鲁公去往齐国。楚人征伐徐国。三月,鲁公与齐侯、宋公、陈侯、郑伯、曹伯会见,并在牡丘(山东聊城东北)结盟,随后把军队屯扎在匡地。公孙傲统领鲁军与诸侯之大夫统领各国军队一起前往救徐。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六国联军准备援助徐国、共同对楚的军事行动,联军集结之地就是承匡。(五)承匡被占:《左传·定公六年》(传):“六年春,郑灭许,因楚败也。二月,公侵郑,取匡,为晋讨郑之伐胥靡也。”译文是:前504年春季,郑国灭掉了许国,这是利用楚国战败的机会将其灭亡的。二月,定公发兵攻打郑国,占领了匡地,这是因为晋国而对郑国攻打胥靡的惩罚。

近年,有学者在对流传广泛、内容丰富的女娲文化研究中,洞见女娲真有其人,还说其出生地就在匡城。南宋罗泌的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路史》曰:“女皇氏娲,方姓。一曰女希,太昊氏之女弟,出于承匡”,“女娲起于承筐之山,都于中皇之山,葬于风陵则此。”中科院专家、图腾文化学者、美术家、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王大有与学者王双有合作的《大中华根脉》(2007年出版)一书中,明确把睢县承匡作为女娲出生地。河南大学教授张振梨在1991年出版的《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引述《路史·太昊记》“女娲生于承筐之山”时,直接把承筐二字括注为河南睢县。女娲祠、女娲冢、娲里庙、爷娘庙等纪念女娲的建筑物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分布。女娲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虽然在多数古籍中是作为神话记载的,但把她作为一个曾有的人物来研究,也应给以理解和尊重。目前,女娲故里之争,已呈热闹之势,动作大的当属甘肃秦安、陕西利平、山西泽川、河北涉县、河南西华、山东济宁等地,可谓“补天女娲,遍地开花”。作为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的女娲,应该说不会只有一个,会有各方各地、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关于文史中所提的承筐地名,亦解说不一:有的说是在山东峰县西,也有说是在睢县西南,以及别的说法。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坚持,反正是没有形成共识。我认为,我们把匡城作为女娲出生地来宣传,初步理由可讲四点:(一)史料《路史》中毕竟有“女娲生于承筐”的字句。不论你对《路史》、“承筐”作何解,反正对我们都构不成什么负面影响;(二)传说中的女娲,其一生活动主要是在中原一带,这是举世公认的,说生在睢县,也不无道理吗;(三)女娲作为伏羲的妹妹(妻子),其出生地应该是离淮阳(伏羲定都和寑灵之地)不远;(四)有专家学者已有文章论述女娲生于睢县匡城,是否为凭,起码算一家之言。在女娲故里之争中,我们应该不甘示弱。其实,女娲是神是人,生在何处,葬在哪里,这和其他中华人祖一样,是一个永远也扯不清的问题。传说是需要时间发酵的。什么事,只要能一直传下去、说下去,久而久之,就成了传说,也就成了神话。

匡桑,是一种植物,也是一个历史名词。匡桑,是桑树的一种,因生长在匡地,且品质优良而著称。匡桑叶片大,生长快,叶能养蚕,果实甘甜美味,特别是它的根,过去为全国名贵中药材。古匡城低洼湿润,十分有利桑树生长。中原匡城特有的一种桑树,曾跻河滩、占四边、入庭院、上荒丘,数万亩一望无际,书写了古代医药和丝绸史上的华美春秋。今匡城乡前解庙村西,生长着一棵桑树,高16米,胸径0.8米,树龄120多年,枝繁叶茂,见证着匡桑的古老和繁茂。

古老厚重、内涵丰富的匡城,曾引来不少文士墨客游历,并题诗咏怀,留下不朽篇章。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岺参在公元472年8月到匡城,赋诗一首《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妇故城南风雨秋,妇姑城内人独愁。愁云遮却望远处,数日不上西南楼。故人薄暮公事闲,玉壶美酒琥珀殷。颖阴秋草今黄尽,醉卧君家犹未还。”(见《全唐诗》第199卷第22首)岺参离开匡城至大梁(开封)后,又赋诗一首《至大梁寄匡城主人》:“一从弃鱼钩,十载干明王。无由谒天階,却欲归沧浪。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昨夜梦故山,蕙草色已黄。平明辞铁邱,薄暮游大梁。仲秋萧条景,拔刺飞鹅鸧。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长风吹白芽,野火烧枯桑。故人南蒸吏,籍籍名更香。聊以玉壶赚,置之君之堂。”(见《全唐诗》第198卷第13首)特别是 “长风吹白芽,野火烧枯桑”一句,诗意造奇,为后人喜爱。诗中“枯桑”两字,足说明在唐朝时匡城的桑树仍有很多且有名气。唐代另一诗人刘沧到匡城寻友不见,遂写下一首《匡城寻薛闵秀才不遇》以表情谊:“音容一别近三年,往事空思意浩然。匹马东西何处客,孤城杨柳晚来蝉。路长草色秋山绿,川阔晴光远水连。不见故人劳梦寐,独吟风月过南燕。”(见《全唐诗》第586卷第51首)一些时人政客对匡城亦情之独钟,写下很多感怀之作。明南京工部尚书李孟旸:“旧城尚有说承匡,郤缺遗踪已渺茫。”清南京工部侍郎高铨:“承筐曾经春秋笔,野老尤传郤缺名。”清山东提学副使沈钟:“承筐名旧纪春秋,郤缺于此会鲁侯。”……

对匡城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失忆,不能遗忘,应该敬畏它,厚待它,使之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为睢县增光添彩。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山松醪赋
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
洞庭春色赋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