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读水城

古代重要战争之一——东晋襄邑之战

时间:2014-07-11 08:38:57  来源:睢县网  作者:尹传声

 睢县古称襄邑,位处黄淮平原腹地,战略位置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据可考的在襄邑境内发生的古代战事,大小不下几十次。据《晋书》记载:公元369年,东晋大司马桓温所率五万北伐军,在南退时,遭遇了埋伏在襄邑的前燕军的猛烈袭击。这次遭遇战,双方参战人员达七万人,仅东晋军就损失了三万多人。

此次大战,尽管历史上习惯称为“枋头之战”,实际上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发生的,只是对峙,真正影响全局的大战发生地点,是在襄邑。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历史上的“枋头之战”应为“襄邑之战”。后来东晋、前燕和助燕参战的前秦三国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参战重要人物的命运,不少都是受此战的影响而发生转折的。

一、襄邑之战历史背景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是在建都洛阳的西晋灭亡之后,由镇守建康(今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的,史称东晋。其疆域大体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那时的北方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先后出现了16个小国。东晋王朝不忘收复故土,曾于354年和356年两派桓温(晋明帝婿。官至荆江刺史、大司马、录尚书事,握有长江中游兵权,掌握朝政并操纵废立,图谋受禅)北伐。第一次征伐的是前秦(都长安),结果是迁关中三千户南归。第二次征伐的是前燕,收复了洛阳。之后,由于东晋内部权力之争激烈,前燕(公元337年-370年。由鲜卑族首领慕容所建立的政权,其国号为燕。357年从蓟县迁都邺城,即今河北临漳西南。其统治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和辽各地一部分)乘机南侵。经过几次拉锯战,许昌和淮阳被前燕占据。365年,洛阳也陷落前燕之手。不久,鲁郡(今山东曲阜)、高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宛城又接连被前燕攻取。燕军甚至攻掠到了汉水以北地区。面对前燕图据中原的严峻局面,东晋王朝自然不会善罢甘休。368年,晋廷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在诸侯之上。此时的桓温也想以军功树威,思忖着北上再打个大胜仗,回江东后伺机夺取司马家皇位。369年4月,桓温自领徐州、兖州刺史,率步骑五万,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

二、襄邑之战经过

襄邑之战是在东晋桓温第三次北伐的后半程发生的。如果不是他在处于优势的前半程出现决策上的失误,也许就没有了使桓温脸面丢尽的襄邑之战。但历史不能假设,有时是阴差阳错决定了历史进程。

(一)势如破竹,直逼邺城

桓温军4月开始北伐,6月就抵达金乡,7月就首开战果,攻克湖陆(今山东鱼台县东南),生擒前燕守将慕容忠。前燕幽帝慕容任命下邳(今徐州睢宁县)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仓促调二万兵马,与桓温在黄墟(今兰考县东)交战,结果全军覆没,慕容厉一人单马逃回。随即,前燕高平太守向晋军投降。晋军前锋又在林渚(今新郑县东北)打败燕军。慕容慌忙任命自己的哥哥慕容臧接替慕容厉率各路军马阻截,但晋军势如破竹,慕容臧无法招架,节节败退。幽帝派人前往前秦求救。桓温进驻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前燕故兖州刺史孙元,起兵响应桓温。桓温乘胜,进抵枋头(是一处连通黄河、淇水、白沟和清河,保证河北漕运的交通枢纽,为军事要地),距离燕都邺城,已不过百里。邺城里的皇帝慕容和太傅(皇帝的辅助大臣与老师)慕容,闻知大惊失色,遂打算逃回故乡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将中原拱手让出了。此时,在国家危急当头,吴王慕容垂(前燕开国皇帝第五子、幽帝的五叔)毅然站出来,力排众议,说道:“请让我来打这一仗吧,如果我输了,你们要逃,也还来得及!”幽帝应准,任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统率各处五万人马抵挡桓温。同时,幽帝又派散骑侍郎嵩二度到前秦求救,并极为草率地提出,只要前秦肯出兵相助,前燕就将包括洛阳在内的虎牢关(今荥阳市西北)以西的土地割让给前秦。8月,前奏王苻坚命大将苟池、邓羌率兵二万进至颍川(今河南禹县)。慕容垂军很快进抵枋头,与桓温军沿黄河对峙。

(二)筹谋失当,无奈南退

燕将慕容垂与晋将桓温两军对垒后,先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先是给晋军任向导的段思被燕军生擒。接着,晋军李述欲击燕军侧后时,又被击斩。晋军的攻势很快被燕军阻止。

在北伐的同时,桓温派豫州刺史袁真先进攻谯郡(今安徽亳州)和梁郡(今商丘市南),然后再去打开石门(今荥阳东北),连接睢水与黄河,以通水运。料,袁真虽攻克了谯、梁等郡县城,但未能凿通石门,这就使桓温水上运输线(也是备线)计划落实。那边,慕容垂在小胜几场、稳住阵脚后,立即派弟弟慕容德领一万骑兵、刘当率五千骑兵屯驻石门。9月,石门会战,袁真军被慕容德军击败。燕豫州刺史李领州兵又断绝了桓温的陆上粮道。

桓温军几处作战均失利,军粮难以为继,又听说燕国的援军前秦军将至,遂命令焚烧舟船,丢弃辎重,从东燕(今延津东北),出仓垣(今开封东北),全军由陆路向南撤退。

(三)运乖时蹇,襄邑遭伏

一看晋军南逃,燕军争欲追击,精通兵法的慕容垂却道:“温初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慕容垂自率八千精骑跟随晋军之后,慢慢行进,以麻痹晋军,给他们造成燕军不敢追击的假象。同时慕容德军也离开石门,按照慕容垂的安排,率四千精骑,抄小道赶往料桓温撤逃必经之地—襄邑,设伏以待。同时,燕军还放出风来,说在桓温军撤退路上的河流、水井里都已被慕容德下了毒。

桓温为了防止燕人在水中真投了毒,只得凿井而饮,日夜兼程,急行七百里,退逃至襄邑时,将士皆饥渴交瘁,困倦不已。晋兵见并无燕兵追来,即解甲弃杖,或坐或卧,就地休息。桓温此时还算清醒,急道:“尚未脱离燕境,不可便歇,倘若燕军追来,我等皆休矣!”喝令起行。晋兵皆道:“我等便是死于此,也难再走了。”桓温大怒,令将领各以马鞭催赶启程。正乱之际,忽闻前方鼓声如雷,杀声震天,只见慕容垂率八千燕骑似潮水般涌来,晋兵大骇,各自乱窜。不久,先前埋伏在襄邑东涧(约在睢县城东7.5公里。据载,此处有河,以岸有岗,岗高水深,十分险要。早已不存在。本人猜故址应在尤吉屯乡马吉营村东北处,因现该处低洼,传过去为废黄河)的慕容德四千伏兵,个个扬跃马,大叫杀来。桓温的五万疲惫之师,被燕军前后夹击,枪挑马踏,斩首三万余级。桓温只带着身边人马冲出一条血路,朝襄邑东南方向逃去。幸存的桓温军在谯郡(今安徽亳州)又遭前秦大将苟池的截击,又有一万余兵士被杀。桓温幸亏被桓冲、谢玄等将舍躯相拼,方才保条小命。10月,桓温收拾散卒,退至山阳(今江苏淮阳),才有了喘息的机会。算起来,桓温第三次北伐的五万江东子弟兵差不多全军覆没了。

三、襄邑之战的深远影响

东晋与前燕的这场在枋头对峙,在襄邑恶战的战争结果,改变了南北各方的力量对比,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对南北政局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桓温兵败襄邑,使东晋由盛转衰,之后几十年间再无力北伐,其势力只局限于淮河以南。大司马桓温身为主将,本应过咎难辞,而是把失败全归罪于袁真,还奏免其为庶人。袁真当然不服,于是据寿春(今安徽寿县)叛变,并与前秦、前燕勾结抗晋。

前燕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燕主慕容和太傅慕容评在战后不是励精图治,反倒自以为是,不修政务,国内政治日益腐败,“政以贿成,官非才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为败晋立下大功的慕容垂不仅没有受到重用,反而更受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猜疑和嫉妒,最后被近离开祖国,投奔了前秦。前燕反悔食言,拒绝将虎牢关以西地区给前秦做答谢,这就为后来前秦伐燕找到了绝好的借口。一年后,前燕被前秦灭亡。

前秦通过助燕击晋,实现了晋燕两伤而自得其利的意图,其势力开始突破潼关,角逐中原,并很快灭掉了前燕,进而统一了中国北方,使中国的局势由三分天下变为南北对峙。

关于晋燕襄邑之战的历史记载,说起来还有个故事。这场大战对桓温来说是个耻辱。史学家孙盛在其《晋阳秋》中客观地记录了整个战事。桓温知道后,要孙盛修改,孙不答应,桓温就威胁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劝说老爸修改,否则,就怎么怎么。孙盛了解桓温的本性,知其必然要找他的麻烦,在桓温实施威胁之前,早将两件抄本寄往前燕属地辽。后来,东晋孝武帝派人去辽东得到了改的原本。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山松醪赋
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
洞庭春色赋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