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西关贤良祠
9月18日,笔者怀着十分崇敬之情,再次走进睢县西关贤良祠中的汤斌纪念室。入室抬头向北,就可清楚地看到墙上挂着清代廉吏汤斌的巨大画像,画像两边挂着“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师”的楹联。“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师”这是人民对一代廉吏汤斌的真情赞颂,更寄托着人民对汤斌的深切怀念之情。
汤斌(1627—1687),字孔伯,清朝睢州人(今睢县人),是明末清初商丘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清康熙帝誉其“理学名臣”。
汤斌自幼勤奋好学、苦读诗书,青年胸怀大志,要为民造福。他先后在陕西、江西、江苏、北京四地做官共12年。他为官公正明断,勤政清廉,常说吃得菜根方能体察民生疾苦。因常喝豆腐汤充饥,他被朝中人戏称“豆腐汤”。他处理公务总是不舍昼夜,做到日无积事。他每到一地,便发文禁止下属到衙门参谒、拜访,更不准送礼请托。到各地视察,也都撤去仪仗,轻装简从。对过往的京官,他仅按礼迎送,从不动用公款宴请或馈赠。如需招待,则自己拿出费用。他和家人日用所需的米面菜蔬布帛,都是仆役在市场上按市价采办。他官至一品,年俸千银,却公私分明、轻装简从,坚守清贫,廉政为民,实是难能可贵。
汤斌在任江苏巡抚两年多时间里,减民赋税,及时救赈,重农事以兴本业。他以非凡的魄力破除陋习,派人拆除花天酒地、乌烟瘴气的五通神祠,用拆下来的砖木材料去扩建学校。同时,他派人整修泰伯祠、范公祠等先贤祠宇,弘扬前代先哲正大光明的精神。他深受百姓爱戴,当他奉旨离开苏州之时,苏州百姓哭泣挽留,罢市三天,大街小巷焚烧香火,为他送行。
汤斌不仅做官清廉,两袖清风,史称“文官祖”,而且博学多才,深得帝王敬重,成为顺治、康熙、康熙三代帝王的辅导老师,又称“帝王师”。
顺治九年,汤斌中进士入弘文院不久,就被授“国史院检讨”,议修《明史》。针对大家的不同意见,汤斌大胆直言:前朝如有抗清献命者,不当以叛臣视之,修史之人不应心存顾虑。他的这番话被人以“叛逆”之罪名上报朝廷。顺治帝把他召去,并未责怪,反而好言抚慰。从此,皇上也多次和汤斌谈论国事,听取意见。后来编修的《明史》,体现了汤斌的思想。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已52岁的汤斌又应诏入朝再修《明史》。待《明史》修成后,汤斌又被皇上沼为“日讲起居官”、“日值讲筵”等官职,整天不离皇上左右,给皇上讲授与朝事有关的事项。凡是朝臣不能言者,统有汤斌由浅入深,讲明事理,以诚意感动皇上。后来,汤斌任“经筵讲官”。每年定于农历五月五日开讲,到八月十五日结束,这百天是他为皇上讲课时间。由于汤斌每日准备充分,资料齐全,每日都有打动皇上的内容。后来就流传“皇上遇事,必问汤斌”之说。
正是由于汤斌正直清廉、公私分明的秉性和刚正不阿、无视权贵的性格、得罪了不少权臣,加上皇上听信了谗言,终使他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含恨病逝,享年61岁。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人渐渐澄清了事实的真相。45年后,即雍正十年(1732年),汤斌方得昭雪,雍正下诏让汤斌入祀贤良祠;乾隆二年(1736年),追封谥号“文正公”;道光三年(1823年),将汤斌像从祀孔子庙。后人诵扬他为“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师”。
岁月如歌, 汤斌一生,历尽坎坷。他曾两次从故乡出发踏上仕途,躬身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他身居高位,廉以自守,魂归故里时留下的也只有一抔黄土、一世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