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中旬,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根据河南省委指示,在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率领下东渡黄河,来到抗日的最前沿——睢县沦陷区,履行共产党团结社会各界人士结成广泛抗日统一战线、保卫国土、抗击侵略者的重任。
沈东平侦知日军有规律换防的信息后,决定在位于睢县县城东南20多里、重镇河堤岭的咽喉地——马路口北边公路西侧高粱地设伏,准备一举歼灭来河堤岭换防的日军赖谷启支队的一个小队。7月28日晨,沈东平带王华山的手枪中队进入到高粱地。上午9时许,只见县城方向的公路上尘土飞扬,一队日军像一条黄色毒蛇蠢蠢蠕动。日军越来越近了,沈东平看到鬼子约七八十人,炮两门,机枪四挺,前面一组四人,斜扛着膏药旗,大队紧随,目无一切地一路走来。
待鬼子进入伏击圈,沈东平一声令下,“打!”十几个鬼子即应声撂倒在公路上。日军遭到突如其来的袭击,一时晕头转向,乱作一团,慌忙趴在路壕里无目标的射击。稍停,敌人兵分两路,一部就地抵抗,一部向马路口村迂回抢占有利地形。敌变我变,沈东平当机立断,命令王华山部继续阻击日军,自己带领17名战士,迅速占领了马路口村的制高点——黄开进的堂楼。这座堂楼共六间,两层,砖木结构,厚厚的墙壁里生外熟,后面是大街,西边是一个大水坑,东、南都是低矮的宅院,居然是一个固守的小堡垒,敌人很难接近。驻河堤岭的日伪军,闻枪声前来增援,将沈东平等团团困于楼上。
王华山见情况紧急,速带手枪队前来救援,但发起数次冲锋,鬼子都用轻重机枪死死封锁住了去马路口的道路。此时,驻平岗的西华部队也速来增援,中途也被日伪军阻击,反复冲杀,一时都难以接近楼院。18名勇士凭借坚固阵地,居高临下、沉着应战,在一次次猛烈攻击下越战越勇。日军屡攻不下,死伤惨重,炮火越来越猛,轻重机枪和小钢炮打得尘土荡天,树枝树叶满地。下午2时许,气急败坏的鬼子们在楼前墙下、西面水坑边又倒下10多具尸体后,歇底里斯地兽性大发,竟然残忍地发射了燃烧弹。堂楼被击中了,沈东平同志等18名勇士在熊熊烈火中壮烈牺牲。
马路口战斗结束后,早期共产党员苗泽生同志带领群众将沈东平同志等18名烈士的遗体运往睢县平岗。当地人民群众含泪将烈士遗骨埋葬在平岗学校操场北侧,并在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会上,前来慰问烈士的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司令员吴芝圃号召全体指战员化悲痛为力量,狠狠打击敌人,为18名烈士报仇。后来,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和三支队两军紧密配合,迅速打开豫东游击战争的新局面。2003年7月,抗日18名勇士的遗骨迁葬于河南省睢杞战役烈士陵园,睢县人民政府为抗日18名勇士树碑立传。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让我们记住血洒疆场的抗日18名勇士的名字——沈东平、和金玉、张九龄、张文彬、陈书然、袁富海、郭文堂、郭启云、郭收、李立样、李天桐、李应希、李长兴、王復礼、王登科、刘立峰、裴学仁和肖尚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