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读水城

平岗(一):翰林院刘坤“一门双璧”

“一岭十八岗”(25)

时间:2015-11-14 16:15:55  来源:睢县网  作者:马学庆

4437e67f1b1317ae30a917.jpg

刘家巽根据家谱介绍刘氏先人事迹

【阅读提示】

在以岗命名的古村落里面,睢县最南部的平岗村是一个很有故事的聚落。这里是平岗镇政府和平东、平西、平南村民委员会驻地,南部与周口市太康县马头镇接壤。

平岗村位于睢县城南18公里,北临惠济河,西南周塔河与祁河相汇。古为平顶土岗,唐初人居其上,村以岗名。清咸丰三年(1853年)筑寨成集,称平岗寨或平岗集。清光绪《睢州志·建置·寨工》:“平岗寨:清咸丰三年筑,距城四十里,为城南十八寨之一。置平岗社。”

历史上,平岗行政归属多有变更。明代属锦衣乡犁岗里,清代置平岗社,民国属三区河堤,新中国建立后属河堤区、公社,1965年置平岗公社,1984年社改乡,1986年乡改镇。

目前,平岗村聚落面积1.5平方公里,居民1.1万人,汉族居多,有少数回族。居有刘、郝、鲁、关、付、祖、秦、马、李、曾、鄢等45姓。村南端有清真寺,压板牛、羊肉誉满县内外。单日有集,逢三、五、七、九有会。为睢县南部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

名人有清代康熙乙丑科进士钦选翰林院检讨刘坤及次子刑部江南员外郎刘以澄、康熙时贡士光州学正杨世培、康熙贡士扶沟教谕杨世诚,以及今河南省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及省委委员刘传润、航天部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王瑞图等。 平岗一带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古迹有犁岗、大李先商文化遗址、周塔唐代无忧寺塔等。明代有李氏“双凤齐鸣”,清代有刘氏“一门双璧”,民国有苗氏“父子三杰”,是睢杞太革命根据地之一。1946年12月16日,豫皖苏军区于平岗成立。

从山西到睢州: 大槐树下刘氏的迁徙

在睢县平岗一带,清代刘氏“一门双璧”的故事妇孺皆知。而刘氏族人成才,是与历代传承的家风教化分不开的。这就是要追溯其族源迁徙与先辈的努力。

平岗刘氏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至此,始祖刘敬。《睢州杏岗刘氏家乘·谱序》载:“吾家刘氏旧洪洞山西之望族也,前明洪武间十一世祖讳敬公,以故如睢遂家焉。初,公之在洞也,兄弟惟七,如睢者三,暂择平岗东二里许,即今所谓老庄者是。是村岗岭环抱,红杏繁殖,遂名曰杏岗。”

刘敬为人谦逊,勤俭持家,亲善乡邻。在从洪洞迁睢途中,一名弟弟生病,刘敬为其请医觅药,行必搀扶。弟病加重后不能走路,刘敬就背着他,也不以为辛苦。到睢县后,刚找到聚舍,即敬奉祖先牌位于其中。五子五媳相处和睦,兴作争先,毫无推诿之迹(《睢州杏岗刘氏家乘·始祖传》)。

如今,平岗刘氏先茔位于平岗集东1公里处,从东向西依次为刘敬墓和其五子刘天祥、刘天瑞、刘天相等之墓,系族人于2014年10月重新修筑而成。

据71岁的平岗村民刘传生介绍,建于清代的刘氏祠堂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仍完整无损,原有大殿3间、东西厢房8间、门楼4间及配房5间。至“文革”期间的1975年,村里盖面粉厂,祠堂被扒毁。当时他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将祠堂的一些古砖雕构件收在了家中。笔者采访的当天,刘传生和其子刘家和向笔者展示了部分祠堂砖雕构件。

农家孝子英雄:

刘国友入虎穴救父亲

平岗刘氏至8世时,出了一名大孝大勇的人物,他深入寇贼窝点奋力拼杀救出父亲的故事流传至今。他就是太史公刘坤的父亲——刘国友。

刘国友,字岐山,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生。明末兵乱,崇祯庚辰(1640年)李自成农民军入豫,肆掠蹂躏乡村,身躯伟岸、性格豪爽的刘国友组织乡邻抵御,在随父亲刘希伦外出御敌后,归来迎母,却见母亲徐孺人已经因痛骂农民军而惨遭杀害。后其父被李自成军掠走,关押在荒舍中。李自成军威逼刘父交出一笔巨款,否则将杀死他。家庭遭此劫难,刘国友义愤填膺,决心救父报仇。当夜,他潜入关押其父的院子里,趁农民军睡熟,杀死看守,将其父与受掠者数人救出。正待往外走时,他听到另外房间妇女的啼哭声,从窗户洞口看见百余名妇女被关押在这里。刘国友出于侠义心肠,哪顾多想,毅然用肩膀撞破房门,将妇女放出,并放火烧了房子,随即背起父亲就跑。这时,李自成军已经起身,有两人刚到刘国友身边,就被他打翻在地。其他人吓得急忙后退,刘国友趁机背着父亲跑出院子,甩掉农民军的追赶,将父亲背到邻村亲友家住下。事后,邻里百姓无不赞叹:“国友真乃大孝子也!” (《睢州杏岗刘氏家乘·岐山公家传》)

秋九月,黄河决口,李自成军西去。之后,刘国友在家奉养父亲,为母守孝。他常对儿子刘坤说:“我因家遭劫难而失学,想今后有个功名前程是不可能的了,你应该发奋努力,好好读书,实现显亲扬名的心愿。”刘国友活到76岁而终。清代中原名儒汤斌之子汤浚为其撰有《岐山公祭文》。刘国友有子七人:刘坤(翰林院检讨)、刘震(贡生,候选州同知)、刘炎(庠生)、刘朴、刘坦(岁贡生)、刘复(岁贡生)、刘晋(太学生),皆以文章行谊世其家。

官翰林院检讨:太史公刘坤文韵风流

笔者在平岗村采访时,翻开民国时期的《睢州杏岗刘氏家乘》一套六卷及近年续修的上、下卷,卷一《宸章》中的17道敕封、敕授、敕赠、诰赠、诰封圣旨,足以证明该家族在清代时的煊赫。而这些盛名皆因平岗刘氏九世中出了一位名人——翰林院检讨刘坤,他正是刘氏“一门双璧”的直接造就者。

刘坤,字资生,号方齐,民籍。为刘国友的长子,自幼颖异好学,12岁为庠生,康熙丙午(1666年)举人,乙丑(1685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训与期望。清沿明制,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其长官为掌院学士(相当于今社科院院长),以大臣充任,所属职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刘坤任此职时,朝廷有大著作,刘坤多次参与。他曾经召直南书房应制为诗赋,深蒙皇上赏异,赐御书及墨刻《千字文》、松花江绿石砚。刘坤曾经与耿逸庵、窦静庵等学者讲身心性命之学。康熙癸未(1703年)假还,辟小园,名变荚,左图右史,息游其中。周恤穷困,并将借据焚之而不求偿还。他经常说:“人苟存心利物,视力所至,旨可有济。必待有事权而后为,是终不能为也。”所著《性理缉略》《中庸心解》若干卷藏于家。康熙四十八年卒(1709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从祀睢县乡贤祠。清康熙《睢州志·人物志·仕宦增》有《刘坤传》。刘坤工于书法,赵禄祥主编《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上卷)》将其列为清代书法家。

刘坤曾编修《睢州杏岗刘氏家乘》,据《杏岗刘氏家乘四续谱序》载:“家乘遭李闯兵乱,旧谱散失,延传九世清授翰林院检讨太史坤公,独以无谱为尤,矢志创谱,不惮远劳,三如洪洞……草创旧稿,猷在后获,奠长幼尊卑,秩序井然者,悉坤公力也。”

刘坤墓位于平岗村西南2公里处,前有二子刘以浚、刘以澄墓,为2014年10月重新修复。78岁的平岗东村村民刘家巽在带领笔者前往墓冢处查勘时介绍,以前翰林墓规模宏大,牌坊、神道、石像生皆有,周围苍柏遍植,在1958年“破四旧”时被民兵捣毁和铲除。当时,墓冢被毁,打开棺材时,刘坤的尸体完好尚没腐烂,口含珠子,面色如生,胡须甚长如铁丝放入水中不漂浮,颈中佩有串珠。刘坤墓前立有18世孙刘家胜所撰《为先祖翰林公立碑抒怀示哀》石碑,碑文曰:“河水东去无终止,弹指已是三百秋。葱茏翠柏全不见,如林墓碑化荒芜。沧海桑田非人力,功德门第喜风流。二子同榜称双举,来孙督学职晋州。弟裔戎装跨战马,抗英福建美名留。华夏几经兵戈乱,遣著安藏帝京楼。”

刘氏“一门双璧”:以浚、以澄孝廉著名声

刘坤的两个儿子刘以浚、刘以澄,在父亲的教诲下,于康熙乙酉(1705年)乡试中“一榜双举人”闻名乡里,康熙间“帖学四大家”之一何义门称其兄弟为“一门双璧”。

刘以浚,字哲邻,刘坤长子。康熙乙酉与弟以澄同举于乡,授内阁中书。他侍奉继母俎氏以孝闻名,疼爱庶母弟以前尤笃。刘坤曾说:“门以内吾然(无)忧矣。”因此教育以浚持身接物之道,以浚朝夕承奉,得身心性命要旨,又与甬江学者仇沧柱等赏奇析疑,共研学习。刘坤引疾归家后,刘以浚侍养父亲,仿洛社故事,辟园作为父亲游息之所。4年后,父亲去世,刘以浚服阙。丧满,有人劝他赴任补职,刘以浚说:“弟已晋秩为郎,门内子侄众多。吾当教以孝忠,勿陨家声。”于是延名师课读,多所成就,平日睦姻任恤,不遗余力。州牧曹公以“仁慈孝友”旌其闾。清康熙《睢州志·人物志·仕宦增》有《刘以浚传》,《睢州杏岗刘氏家乘》载有《清徵仕郎内阁中书刘文波先生传》。

刘以澄,字道凝(此乃《睢州志》所载,《睢州杏岗刘氏家乘·秋部公家传》载:字凝远)。刘坤仲子,中翰公之弟。少时读书过目即成诵,稍长学为文斐然成章,甫成童补博士弟子,考试每每前茅,文坛诗社甲主齐盟同辈皆逡巡避之。其父刘坤与著名学者耿逸庵、窦静庵讲濂、洛、关、闽之学,刘以澄听后而心仪之,执经问难,必法必尽,后与兄以浚同举于乡。己丑(1709年)官中书,荐升刑部江南员外郎。他自言:“邢曹重地,下笔判生死,矜慎虑犹有舛,况率易乎!”以故多所平反。大司寇深倚重之,以廉能荐,召见,奏对称旨,亲撤御食赐焉。病臂乞假,归家居。杜门日诵先儒格言,以敦伦睦族为务。生于康熙乙卯(1675年),卒于乾隆丁巳(1737年)。清康熙《睢州志·人物志·名臣》有《刘以澄传》。

从山西洪洞到河南睢县,从明朝到清朝,平岗刘氏人才辈出,成为一方之望族,其经历见证了历史的进程与地方文化的脉络。而在平岗这个古老的乡村里,则是其精神的丰富内涵所在,数百年来默默守望,是家园不灭的传承!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山松醪赋
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
洞庭春色赋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