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睢县水城骄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

传世的《璇玑图》与襄绣

“丝路上的锦绣襄邑”系列之三:

时间:2017-02-15 16:02:01  来源:商丘网  作者:马学庆 黄业波

  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有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注释说:“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她的丈夫。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的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义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陆游《钗头凤》中亦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则用“锦书”来代称表达爱情的书信。

  锦,《六书故》云:“织采为文曰锦。”汉代锦之产地以陈留襄邑为第一,自汉代起该地以产锦而驰名。王充《论衡·程材篇》云:“齐郡世刺绣,襄邑俗织锦。”如今,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杭州织锦被称为中国四大织锦,都与汉代襄邑织锦关系密切。

  而北朝前秦著名才女苏若兰,用一腔幽情创制的《璇玑图》织锦诗,则称得上千古之绝唱,稀世之珍宝,享誉古今。《璇玑图》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人们从各个角度对它加以研究。

  “锦绣襄邑”,有锦必有绣,襄邑亦有襄绣。触摸襄绣,感悟着“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迷人风采,那明显的立体感会在你的手中留下隐隐的痕迹,精美的丝纹让你联想飞针走线的流畅,生动的图案让你体味绣花人的情感,针尖会在丝线里永远轻轻地舞着,一如中国刺绣温柔的眼神中暖暖的一瞥……

  千诗织就回文锦

  《璇玑图》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篇奇文,是前秦苻坚时苏蕙所制的著名回文诗,总共840字排成的一个方图,从中可以读出数千首诗来。《璇玑图》织锦则是襄邑织锦的代表。

  据《晋书·列女传》记载,苏蕙是始平(今陕西兴平县)人,乃陈留(今开封陈留)县令苏道质第三女。苏蕙从小天资聪慧,7岁学画,9岁学绣,12岁学织锦。当时陈留襄邑乃织锦之乡,苏蕙随父在陈留襄邑(今睢县)学得织锦之艺。

  苏蕙16岁时嫁于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刺史窦滔为妻。据南朝齐史学家臧荣绪《晋书》载,窦滔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苏蕙赴任秦州,二人过了一段幸福惬意的时光。后窦滔被奸臣陷害徙放流沙(今甘肃敦煌),苏蕙非常思念丈夫,遂吟诵织成凄哀循环锦绣文诗寄与窦滔,“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

  而据武则天《璇玑图序》,则记述窦滔在秦州刺史任上偶遇能歌善舞的歌姬赵阳台,偷纳她为姬妾,养在别所。苏蕙发现后,曾命人责打了赵阳台。赵怀恨在心,在窦滔面前专进谗言,窦滔对苏蕙日渐疏远。恰好此时,窦滔因拒不服从军令被苻坚革去官职,放逐流沙服苦役,直到3年后,才重新获得起用,奉命带兵镇守襄阳。窦滔动身时只将赵阳台带在身边,而断绝了与苏惠的联系。苏蕙独自守在空闺中,既后悔又伤心,吟诵成《璇玑图诗》,织锦寄于负心的窦滔。窦滔读到真挚悲切的诗文,遂悔恨不已,幡然醒悟,遣离赵阳台归关中,迎接苏蕙到襄阳,从此夫妻情好如初。

  关于《璇玑图》的创作背景,虽有两说。但都与妻子苏蕙写诗织锦给夫君遥寄情思相关。

  李白有两首诗专为叹惋苏蕙遭遇而写,一首是《闺情》:“黄鸟坐相悲,绿杨谁更攀。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另一首为《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可谓洞悉苏蕙织锦时的酸辛。宋代诗人黄庭坚有《织锦璇玑图》:“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亦自英灵苏蕙子,只无悔过窦连波。”既为苏蕙叫屈,也谴责了窦滔的背弃行为。

  无论如何,这幅锦缎是用真情织就,浸满了苏蕙的泪水,凝聚着苏蕙的痛苦,反映了苏蕙的悲剧,所以她将它取名为“璇玑图”,意指这幅图上的文字,排列像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故武则天这么评价道:“五采相宜,莹心耀目。其锦八寸见方,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名曰《璇玑图》。”

  就中国工艺美术史而言,苏蕙称得上是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织锦女工艺家。她利用随父在陈留襄邑学得的织锦技术,纺出绽绽细纱染成五色彩线,花费了好几个月的工夫,把诗织在锦缎上。这些文字用红、黄、蓝、紫、黑五色彩线织就,五彩相间,图中的文字无论纵横反复都成章旬,里面藏着无数首诗句,诗意多为倾诉她的思念之情。

  《璇玑图》“点画无缺”,又“五采相宜,莹心耀目”,论其技艺,千古一绝,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日本学者原田淑人在《中国服装史研究》中论及唐代服装时引此资料后这么说:“回文铭据传系前秦宣昭帝时秦州刺史窦滔妻苏氏织锦,绣成七言回文诗。回文铭盖自此始,后来成为六朝隋唐相继流行的文样。”这正反映出苏蕙所创的回文织锦工艺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苏蕙的《璇玑图》轰动了那个年代,人人争相传抄。《璇玑图》最早是八百四十字,后人感慨璇玑图之妙,于是在璇玑图正中央加入“心”字,成为现在广泛流传的八百四十一字版本。

  历代文人雅士都喜欢破译该图诗句,且多有探新,不断增加诗的首数。唐代有武则天、李白、李善等,宋代有李公麟、苏东坡、黄庭坚、秦观、朱淑真等。宋代才女朱淑真著有《璇玑图记》,成为堪与武则天所撰序文媲美的研究文章。宋、元年间,有名叫起宗的道人,将全诗分为七团,读出3752首诗;到了明朝,经史学家康万民从七团中又分出一图,得诗4206首。后人又推读出7958 首。

  自《璇玑图》问世后,历代文人学士争相创制回文诗词,如唐宋大诗人白居易、陆龟蒙、王安石、秦观、苏轼等人,回文诗创作盛极一时,然而却没有人能超越《璇玑图》,所以有人称:“如璇玑一图非奇者乎?……女郎以锦心织成锦字,令千古骚流不能卒读,天才耶?仙才耶?虽仿其制代不乏人,类不能出其规范。”心之所至,情之所至,世间仅此一幅璇玑图。

  古宋地千年襄绣

  商丘自古为丝织刺绣重要生产集聚区,商丘人民有植桑养蚕、织锦绣花的传统。6000年前开始的养蚕业,到了商代蚕丝业已相当发达,商丘作为商人、商业的发源地,不仅仅是交易农副产品,织锦、布匹也在交易之列,甚至是将养蚕、缫丝、织锦、刺绣技术一并传播出去。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据《管子轻重甲》记载,商汤时,夏桀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仅女乐就有3万人,而且“无不服文秀衣裳者”。为了削弱夏的力量,商汤采用大臣伊尹的策略,命令自己部族的妇女日夜赶制“文绣”,用来换取夏人的粮食。通过发展商业贸易,商族的粮食日益增多,国力日渐强盛,最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周代封殷商后裔微子于宋地,建立宋国。因商丘一向有宋国、宋州、宋城之称,故商丘手绣亦称“宋绣”,而宋绣最出名的当为襄绣。有锦必有绣,因此称襄绣重要生产地睢县为“锦绣襄邑”。

  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绣品,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它们虽已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我们这些现代的绣工们都汗颜。根据出土的织锦上“襄邑”字样,这些刺绣当是产于襄邑一带的“襄绣”。

  宋代时,商丘作为陪都,是襄绣的鼎盛繁荣期。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襄绣精品。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回不可及。”这些描述,大致说明了古宋之地襄绣之特色。

  此时期,襄绣技艺传至京都,风靡汴梁,形成独具特色的汴绣。《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做为北宋都城,其皇宫有“文绣院”聚集全国杰出绣女300余人,其中尤多从锦绣襄邑一带选聘的善绣工匠入院授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在民间,刺绣则更为普遍,当时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有一条街叫“绣巷”,即是绣姑绣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专卖刺绣品的著名市场,放眼寺院内外,十里都城,到处是珠帘绣额,巧制新装,名绣佳作,竞相生辉。

  襄绣在中国刺绣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实用品和欣赏品上都有辉煌的成就。上承古代刺绣的优良传统,下开明清刺绣高度发展的先河,作为北宋陪都商丘的刺绣,以其世代沿袭的养蚕缫丝织锦刺绣的传统、地位的优越和人才的集中,无疑是襄绣的冠冕。

  襄绣作为中国著名绣种之一,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以绣制中国名、古画著称于世,绣品古朴、典型、细腻。针对不同图象图案特点,发明了不同的针法,如滚针绣,用来绣水纹、云彩、柳条;散套绣又名掺针,针脚参差不齐,色阶自然过渡,柔和逼真,适合绣花鸟动物等;纳点绣则宜绣写意花卉等。目前,以绣制国宝级的北宋《睢阳五老图》为代表作,还绣有桃花扇、西陂六景图、商字雕塑、三百里梁苑、王亥像等。

  近些年来,商丘积极挖掘传统工艺,广征博采,刻意求新,使生产的刺绣产品织工细致、技术精湛、图案美观、色彩素雅、手感柔软。包括手绣和机绣两个类别,主要产品有生丝台布、刁平绣、棒锤花边、归德花边、万丝绸被面、富丽丝台布、礼拜帽、勾针衣、窗帘、盘垫、床罩及各种装饰品160余种。其艺术风格在传统襄绣为核心内涵的宋绣的基础上,点缀以抽纱、勒丝、刁绣和扎针,使其光彩倍增,深受外商欢迎。其中商丘工艺美术厂生产的麻布、银边台布获河南省1985年优质产品奖;商丘市抽纱工艺总厂生产的针台布和马甲式喇叭裙,1984年被评为河南省轻工产品优秀奖。商丘抽纱制品出口量占河南省的1/3。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